全文如下:主内亲爱的弟兄姊妹: 随着2月13号圣灰礼仪日的来临,教会便展开一年一度的四旬期。四旬期的目的是为帮助我们预备心灵,去旧更新,俾能迎接复活节,与主耶稣一起死而复活。
他呼吁各地教会“在继续照顾好留守教友的同时,也要积极关心离开家乡的移民教友团体,尤其该重视和加强城镇堂区力,迅速将牧民照顾的力量和福传方向调整到城镇,协助政府和教会正确面对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在代父母、全体教友的回答中,也显示了教会教众对慕道者加入教会的关心与欢迎。而当慕道者回答我们愿意时,更显示了慕道者对信仰的渴望以及对加入教会的期待。
教宗勉劝喀麦隆父母本着对天主的信心,把人性和精神价值传递给子女,善度爱和彼此尊重的生活。教宗提醒,当前社会推崇金钱王国,轻视贫穷,他强调只有天主才能够真正让人满足所需。
这对爱尔兰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在教会内常常说‘传教’,而不是‘保持’。
马俊昌介绍了徐家汇天主堂青年团契成立的背景、意义、作用以及培养青年团契成员的具体步骤和做法,强调做好青年团契工作要坚持兼顾时代特征、教会特色和青年特点。
两位荣休枢机、现任辅理主教和来自当地各堂区、修会、使徒团体暨传教会的百余位神父代表共祭,30多位终身执事襄礼。香港东正教和基督新教不同团体的代表参礼。
刘海峰(职业摄影师)和李金萍(景县人)是一对恩爱夫妻,感情很好。在所有认识他们的人中,没有任何人见过他们红过脸,吵过架。避免吵的小秘密很简单:只要有一方着急,另一方不是静静地听着,就是悄悄的走出走。
比利时籍神父一人金尼格。意大利籍神父5人,龙华民、郭居静、艾儒略、毕方济、高一志。中国籍学者4人,翰林院检讨徐光启、南京工部员外郎李之藻、监察御史杨廷筠、嘉定举人孙元化。
1912年7月,马相伯与英敛之上书教宗庇护十世,首倡在北京创办教会大学,1913年,英敛之办了一个小型学校,用以培养青年教友,1914年英敛之在北京两郊香山静宜园创办了辅仁大学,他以《论语颜渊》中“以文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