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姐妹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杨女士提议,三姐妹将来要出嫁的话,一定要嫁给信仰天主教的好男人,这样灵魂才有保障。于是三姐妹一起共同祈求圣母转求,使得心愿得偿。
圣家也是这样,圣母玛利亚、若瑟和小耶稣为躲避黑落德王的迫害,被迫流亡埃及。若瑟便起来,星夜带了婴孩和祂的母亲,退避到埃及去了。他们留在那里,直到黑落德死去(玛二14-15)。人类历史本是一部移民史。
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得救的确是祂的恩典,但救恩史更是爱的历史,需要我们接受并参与祂的爱,一如我们的圣母玛利亚和她之後的诸圣人那样。
像这样的教会内的外教人真是令人心酸。据了解,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希望引以为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一旦挣不到钱,各种愁苦和压力便迎面而来。但是,当我们真正在追求更好地服务人,爱人的时候,即便赚不到钱,都在朝向那个终极的目标,我们在工作中能得到其中的满足与喜乐,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激情。
在这篇追悼词中,本笃十六世是这样提及迈斯纳枢机的:在最后一次与这位已回归天乡的枢机主教的对话中,使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找到了超脱的喜悦,内心的喜乐和对天主的坚信不移。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这样伛偻的小孩子,他可能是因为压力而背负重担,他可能是因为罪恶的软弱而在苦苦挣扎,他可能是在我们坚强的外表下,在内心深处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和软弱。
这名主教在与其他几位德国主教,在出发前往罗马参加五月三日跟梵蒂冈官员就新教配偶领受圣体问题举行的会议前夕,告诉德国周报《时间》说:「错过这样的一个时机,是可耻及可怕的!」
有时教会拒绝承认耶稣的面容是在穷人、病人和瘾君子们身上,甚至认为这样的事工是形成于教会内的寄生虫!在真福八端的实践中,圣洁的挑战是,当那些寻求圣洁路径的人被羞辱,必须在耶稣的面容里持之以恒。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加防范久而久之就会习以为常,被物质吞噬还自以为是,可是,人的生命本质并不因社会财富而有所改变,人对于天主教导的实践也并不因时代特点和潮流有所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