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是的,我老家是河南信阳的一个村庄,以前这里是教友白点村,目前有我们一家天主教和几家基督新教的,没有教堂和神父,信仰讯息很匮乏。起初,无论我怎样说天主的好,父亲总是坚决反对,家里只有我和母亲是教友。
近年来,各地教会在继续搞好落实教产、修建教堂、培育圣召、牧养教友等教务工作的同时,对福传事业的发展也日益重视。
最近看到老年教友一个个离开世界,教友来教堂的很少,心中觉得很是心痛和苦恼。即使有来,也是春节和四大瞻礼。年轻人的信仰知识很少,他们追求世俗、名利、金钱和地位,而教堂里荒凉,使得教会内缺乏生机和活力。
一位从南方某大城市出差回来的教会神职弟兄不无忧虑地谈及他在那里看到的情形:一些貌似基督信徒的人在教堂内外向大家散发传单,好奇的他也顺手接过了几张传单,看到上面以醒目的黑体字写着真理天书、和平于世新纪元、
与众多教堂不同的是,西山本笃院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庭院式格局,很多细节上融合了中西方元素:中国情节的青砖青瓦、朱柱红梁、飞檐雕窗、楹联匾额;以及西式的圆窗,回廊等等.....大概设计者有着推动天主教义中国化的理念
于是遇主日,一有时间我就跑进教堂,不是为慕道,而是因为她们的歌声吸引了我,特别是那些抒情歌曲,我唱后就心情舒畅!渐渐地我能背圣号经、信经、天主经、圣三光荣颂、圣母经等经文。
因为是教会礼仪中重要的日子,因此坛山、榆底、马村等各村的教友都按时到花林教堂参与本日的礼仪。坛山离花林虽然只有十里左右的路程,但是没有开通公交车,有私家车的更是有限。
有无去教堂?念经与否?
堂内十分宽敞,分为五殿,十六世纪装修的天花板异彩辉煌,哥斯玛特斯克式地板华丽考究,主殿每个柱子间的大壁龛内是使徒们的塑像,教堂内有数不胜数的珍贵艺术作品,墙壁上的哥特式圣体柜由迪斯特凡制作于十四世纪,柜中安放着圣伯多禄和圣保禄的雕像及颅骨
传教士东来者益众,而且聪明通达,不求利禄,专职传教;第二,他们的著作向华人传播了新知识,备受欢迎;第三,利玛窦来华后,中国才有了天主教徒「公然夜聚晓散,一如白莲(教)」,表明那时天主教徒拂晓起床,前往教堂或用作教堂的地方一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