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生活中,我们有时候遇到与个人相悖的人或事,往往出现我们不愿看的情况,(有的人)所表现出的却是:缺乏最起码的做人标准,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别人感受或利益,甚至亲人近人的疾苦,损人也不利己,惟恐天下不乱
眼下的社会,许多人只重视物质的拥有,而忽视精神的追求;注重现实的有浓重功利色彩的个人价值,而淡化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友爱和谐;只重视当下的满足,而忘却精神的饥渴……面对这种现象,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基督徒应该呼吁基督的博爱精神
后来主教有病,我们送主教去医院,在车上坐好之后,他看到后边的坐三个人有些挤,就说:“后面太挤了,让我坐后边吧……”,我感动着:如此年纪,如此身份,却这样想着他人。
教宗进一步指出:教会内的每一项职务都在回应天主的召唤,从来不是个人计划或野心的成果,而是使自己的意愿符合在天之父的圣意,就如革责玛尼山园中的基督一样。
它虽然常常不被现代思维所理解,却对圣事的神圣性和忏悔者的良心自由而言至关重要;这一点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确定无疑的,圣事中的谈话始终是告解亭中的秘密,属于个人良心范畴,乃是人的良心通过神父必不可少的媒介向天主的恩宠开放
献上牺牲的祭献即我们的刻苦、彼此认罪修和、肢体间彼此代祷,形成一个爱的链接,走上灵修的合路即天人合一的生活;三、遇事不讲对与错,不互相指责和争辩,因为我们都是罪人,都需要耶稣的救赎,在基督内彼此的宽恕和包容才是治疗世界和个人的良药
面对今天所特别谈论到的文字福传、文化福传、网络福传等,就个人牧灵经验而论,我有三个建议或呼吁。首先,要重视福传,更要重视福传方法。
教宗强调,一个人即使“身在罪恶深重的城市和无神论最嚣张的社会中,但若心灵存留在天主内”,这个人就能蒙受救恩。因此“我们必须祈求圣神的这一恩典”,祂是使我们存留在天主内的保障。
“一圈到底”的游戏考验学员之间的协作能力,队员12人手拉手一字排开,呼啦圈从第一个人的手臂开始一直传到最后一个人,中间呼啦圈不能落地,不能用手传递,队员之间手与手不能松开。
教理讲授拥抱每个受洗者和每个信徒的整个生命,因为教理讲授是与上主的相遇,是在我们个人的生命内参与祂的这个奥秘,进而要求我们深入地认识我们所宣认及相信的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