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永年和河间两县教友都在万人以上,不少人举家外出,从事标准件和汽车配件生意,两地教会没有放任不管外出教友,而是把他们的联系电话、地址尽可能详细地登记在册,每逢节日瞻礼,神父本人或通过其亲属进行提醒和督促,参加所在地的教会礼仪
比如基督教的生活方式、礼仪节日,基督教的语言表述等等,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这个呢,现在感觉很模糊,就像现在很多教内学者和教外学者商量,就这方面是不是需要来研讨,找出相应的方向,把怎么化落到实处。
“信德”出版的弥撒经书,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工作,对教会礼仪方面和福传方面的贡献很大。“信德”出的书很多,内容也不错。
这种社会现象存在有其深固的经济、社会的成因,天主教会难以靠自身力量阻止,也无力根除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但是,天主教会并非毫无作为,神父修女通过教义教理以及外在的教会礼仪,关注、关爱外来媳妇,通过教会各种灵修活动来减轻她们的痛苦
英贺福主教认为:宗教是神圣的,但不能强迫学生接受,特别是在涉及种族对抗时。但必须保持教会学校的宗教性质,要求师生周日到教堂望弥撒。参加一些天主教节日活动。
(同上,第290页)为此,将Hierarchie译为圣统制度是一个错误的译法,正确的理解,他说,应该是神圣垂统。它的意义是教会不从我们自己的任何决意中跳出来,但只日新又新从主自己,从圣事中再生。
(《梦的预兆》)还说:“当然梦是具有神圣的地方,因为自然‘梦之源’是被神圣地计划出来的”。(《梦的预兆》)受梦者应感谢神“把智慧和启示的神恩”赐给自己,并认清神的宠召和对自己寄托的厚望。
礼仪结束后,我请牛素青神父和杨老师一起合影留念,并把照片洗出来送给杨老师。他后来要求多洗几张,送给澳大利亚一个朋友。我把照片送到他家后,他非要给我钱。
⑺《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张国刚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⑻《中国天主教文选》,张泽编著,河北信德室出版,2003年11月。
但到了在清朝,走近中国人心灵的这种虚己的模式越来越不被关注,在“礼仪之争”中主要因素是“尊孔祭祖”,但谈判的过程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