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教会而言,在教父时代,这些精修圣人对教会的发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包括神学和灵修及教父后期教会艺术的发展。圣人们虽然在条件艰苦的旷野中生活,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是非常充盈的。
大杨开门见山地说:听说你失业了,我手里正好有一个品牌服装,虽然现在名气还不很大,但是从今后的发展看,将来在市场很有潜力,我请你来做代理商吧,一定有钱赚的。
但是当母亲以此为她毕生最重要的本分,专心致力于这些事务,却忽略了她儿女体力的发展,以及智能和道德的训练时,那么她就犯下可悲的错误了。当教导儿女信徒们明白,即使家境贫寒,他们本身及家庭仍宜力求整洁。
政教双方彼此尊重,和平友好地谋求各自的发展。一方面,美国人认为宗教是非常私人的事情,别人不宜过问。
我们再纵观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更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倡导天人合一,追求天、地、人三者都能高度和谐的社会。那种"战天、斗地、人整人"的时代,中国人民是再也不愿意看到了。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说:“徐光启是用学习西学、恢复古学的方式,来发展‘新学’,寻求真理。”“苟利于国,远近何论焉?”1600年,在恩师焦的引荐下,徐光启和利玛窦终于见面了。
昔日刚恒毅总主教来华就是贯彻《夫至大》宗座牧函的精神,推动中国教会实现本地化发展。当年八十高龄的马相伯先生,将之译为典雅的文言中文。首句“夫至大至圣之任务……”前三字遂成为该宗座牧函的中文名称。
这位大神学家是教会基督信仰思想发展的决定性人物,他承继了教宗上星期介绍的亚历山大的圣克莱孟的衣钵,并以革新的方式把老师的精神遗产投向未来,让基督信仰思想义无反顾的发展前进。
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来到韩国,当时韩国天主教徒参加主日弥撒的比例是80%:看得出来上教堂的人数不仅多,还有很多年轻人。20年过去了,现在参加主日弥撒的比例大概是25%到30%,而且大部分是老人。
教宗谈到今天四旬期第二主日的福音,记述了耶稣显圣容(玛窦福音17:1-9)。他集中在大博尔山上发生的奇迹,天父向门徒所说的:「你们要听从他!」(玛17:5)。教宗说:「天父这个邀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