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士指出,宗教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一套完整的价值观——教师如何看学生就会影响如何教学生。他引用与会者手上书籤的文字我们都是独特、尊贵和有价值的来提示教师担当应有的角色。
我有一个养蜂的同行,他叫赵连吉,是我的一个教外朋友。
柯神父指第二个方式是通过教育及培育,早于开教初期,宗座监牧高主教重视公教教育并推动学校发展;宗座代牧师多敏主教是香港大学早期的校董会成员;颜思回神父推动出版工作,成立公教真理学会及公教报。
这座堂的象征不仅给出一幅图像,也表达教会将天主子民,包括无信仰者聚集在一起:在这个场所面前,有一种以文化为基点的合一。
“指南针”这个名字是我们的谭燕全主教起的,名字表明报纸的重要性、严肃性和方向性,激发广大教友以及教外人士的关注。可以说,名字是报纸的灵魂,我们觉得一个好的名字更有利于福传。
梵蒂冈城(亚洲新闻)-宗座大使是一位代表天主和代表教会的人,关心穷人和关心被派遣的国家的情况,顺从、专心祷告;他避免诽谤,他不批评教灰和他没有穿上「标签」,这与他的见证人相反。
谈到教会在亚马逊地区的传教使命,与会神长们强调,也必须用爱的语言和祈祷将天主圣言带给那些自愿与世隔绝的原住民。这需要言行一致的美好见证并能够吸引人。
图尔克森枢机列举的文件包括:良十三世《新事》通谕、若望廿三世《慈母与导师》通谕、梵二文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保禄六世《民族发展》通谕、若望保禄二世《社会事务关怀》通谕、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的爱德
甚至一些教外朋友,听说教会正在为疫区募捐,他们也积极参与进来,慷慨解囊伸出了援助之手。当然这里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还有好多教友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捐献,他们也用不同的方法去关注与关怀着疫情重灾区。
教宗称之为「真正的叛教」,因为以色列子民从朝拜「永生天主改为崇拜偶像」。他们没有耐心等梅瑟回来,而且渴望新鲜事,把礼仪当作一场表演。教宗由此强调两点。「首先,子民怀念崇拜偶像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