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六12) 并非报复让人解除怨恨;并非人的尊严要靠报复来恢复;并非人与人之间的修和要靠报复来重建;然而,宽恕,只有宽恕,会像无价的珍宝在每一个人心底深深珍藏。
也许我们都觉得做义工很幸福,把爱心传递给别人,这里就要听一下一位中国义工的真实经历,他和一位美国义工一起去非洲卢旺达的故事。
—城川传教工作本土化的初探背景为1986年左右新建的城川天主堂城川,世界上唯一的蒙古族教友居住的地方,这使它具有一种神秘的引人入胜的吸引力。
他以共融与释放运动创始人朱萨尼神父为例表示:始终热切地度现实生活,这是脚踏实地做修道人的唯一条件。在把肤浅及不长久的表面事物放在首位的主流文化中,更有必要真实地生活。
不敢想象,这样给福传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与此相反,就在前几年,有一位新教友去沈阳探亲。一下火车,她就先打听教堂在什么地方。
姥姥八十多岁的时候患上了绝症,为了方便照顾,妈妈把姥姥接到家里。我每次回家探望,都会看到瘦成一把骨头的姥姥,而姥姥每次都会和我重复那句话:人啊,不管活多少年就和没活一样,没活一样啊!
日前,在信仰生活分享会上,一位从山东来到北京西什库教堂朝圣的30多岁的中年教友,向大家讲述了天主大爱救援的亲身经历。这位中年教友名叫张萌,圣名雅各伯,出身于天主教世家。
晚年,除照顾年迈有病的父亲,自己还坚持看圣书、圣经,每天读日课,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常问神父、修女和教友,对不识的字,她很吃力地从字典中把它找出,然后写在纸上。
书中以闻所未闻的照片和对文件的整理向世人揭示了这位教宗鲜为人知的方面,他在一个受战争摧残、需要重建社会新秩序的复杂年代里以其发表的训导作了杰出贡献。本梵蒂冈电台请这本新书的作者德马可谈谈书中的主线。
香山慈幼院与熊希龄的慈善教育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硕士研究生李雅清一、香山慈幼院的创办缘起及历史沿革1、创办缘起香山慈幼院的前身为北京慈幼局,于1917年9月设立,适时,京畿、直隶两省水灾泛滥,灾民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