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围着自己转,就很难聆听耶稣的声音,天主的声音。他没有视野,因为他只看到他自己。在这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东西:害怕不求回报。我们害怕天主的白白恩赐。它如此之大,令我们恐惧。
之後,教宗乘车来到圣若翰洗礼堂,在佛罗伦萨城市旌旗的飘舞和古号的奏乐下参观了圣堂,并瞻仰马克·夏卡尔所绘的《白苦像》。
神父以当天选读的《依撒意亚先知书》和《若望福音》的记述,阐述了耶稣苦难的意义。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3月2日上午前往圣若望拉特朗大殿会晤罗马教区的本堂神父们,这是教宗每年四旬封斋期的一项惯例。教宗叮嘱他们不可做半途而废的司铎,而应在信德上不断成长,这样才能帮助别人增进信德。
救主耶稣在身悬十字架的临终七言中,曾从内心深处向众人呼喊说我渴(若19:28),其中的奥义非常广泛,不仅是因为他在经受剧苦剧难、倾尽血和水(若19:34)后的实际焦渴,更是因为他联想到人类在他付出无穷大爱
按玫瑰经欢喜二端的启示,耶稣随母同往,更为了赦免自己的前驱圣若翰所负的原罪,使他日后能够很好的为天国效力,真正成为旷野的呼声,唤醒迷失的罪人,宣讲悔改的洗礼,为得罪之赦。
(若4:42)不知何时,哪位神父给我们带来了两本圣书《古经大略》、《新经大略》,儿时的我,就是因这两本书播下了信仰的种子,并开始萌芽。我曾读了很多遍,现在对很多篇章还记忆犹新。
《生活LaVie》周刊的主编若望-伯多禄.丹尼斯(Jean-PierreDenis)说:「如果没追求真相、没有谦虚、没有临近,就不可能实现福传。」
34-35);第二苦是圣家逃往埃及,以拯救圣子耶稣的性命(参阅:玛二13-20);第三苦是孩童耶稣留在耶路撒冷圣殿时,圣母焦急地找了耶稣三天(参阅:路二43-48);第四苦是圣母在苦路上遇见耶稣(参阅:若十九
有人说中间的一位是天主圣子,但若按照当时类似题材的圣像画的布局来看,却向我们显示出左边的一位是圣子,中间的一位是圣父,而右边的一位则是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