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不长时间,外甥女做完作业出来,似找什么东西,左看右看后从烟灰缸里拿出了已破烂的气球,大声责问:“谁把我的气球弄破了?”大家又是一场捧腹大笑。看不出舅舅的脸是红还是白,其欲言又止的样子真叫人好笑。
答:我愿意用教宗本笃十六世去年六月二日接见天主教媒体从业人士时所说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句话就是:“在教会的经验和社会舆论之间建立彼此了解和沟通的桥梁”。
果然,我终于读到了一篇好文章《你理想中的社会》: 记者:你理想中的社会,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三姨在世时,我的生活前景黯淡,经常向她哭诉,她总是以坚定的语气说:好好忍耐,好好等待。她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我明白她的意思:忍耐生活的艰辛,等待天主的救援。当时,我很年轻,对于她的话,心中很不以为然。
那么我们自问:我是个自由的人吗?还是我被禁锢于钱财、权力和成功的空想中,并为这些牺牲了我和他人的宁静和平安?在我生活和工作的坏境中散发着自由、诚实和自发性的新鲜空气吗?
每次去教堂时,我都会先去圣堂朝拜圣体,感恩悔罪,默想祈祷。
问一个问题:我们,我,今天是属于哪一类的人呢?我们像牧人那样,为寻找降生成人的天主子,在夜里急忙到了山洞?还是和贤士一样,充满信心出发?
本论文旨在探讨人格、牧灵、灵修三方面的培育,做到爱已、爱人、爱天主,激励自己由我的理想,变成理想的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属神的人。
那么我们自问:当我接受召叫来认识和为耶稣作见证时,我会不时地感到在我内和我周围增多了喜乐的回忆吗?当我祈祷时,我感谢上主召叫我把幸福赐给他人吗?
3)“人有我有”模式:蔡仁厚、周联华、梁燕城合著《会通与转化》1981年,蔡仁厚在台湾东海大学的讲演《关于宗教的会通问题》引起许多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