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便利压缩了时空,虚拟空间里的狂欢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回归现实却是,人的精神和情感变得更加空虚和苍白。
在这种情况下,他想到要跳出这个现实世界。如果不跳,你永远处在一个局限、封闭的世界里。
我们应该承认,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我们的教会还有许多的缺失,基督徒所追求的人生还只是一种理想,不管我们多么渴望它,为它感动,为它流泪,为它呼唤,但我们仍要回到现实中去,并且不可能消灭这现实生活的规则。
祂召叫你们注视现实,切莫因其它牵挂、其它前景而心不在焉。礼仪中选读的福音记述耶稣和门徒们前往耶路撒冷的情景,耶稣在他们前头走(谷十32-45)。教宗表明,这幅图像也是我们这次枢密会议擢升新枢机的背景。
教宗强调,因著圣神的恩赐,祈祷能改变现实或我们的心。因此,祈祷从现在起是克胜孤独和绝望的胜利。事实上,在生命的尽头,有一位父亲在张开双臂等待我们。
教宗强调,圣咏视祈祷为我们生命的重要现实,祈祷是人的救援。教宗解释道:当然也有假的祈祷,只为获得别人赞赏的祈祷。关于这点,耶稣曾严厉训诫我们。
教宗方济各颁布的《父亲的心肠》宗座牧函向众人,尤其向父亲们讲述了许多事,头一个便是大圣若瑟「接受现实」的榜样。塔格莱枢机阐明,「接受现实并不意味着态度消极或是一味容忍。大圣若瑟接受现况,随遇而安。
艺术能提供一种“有急切感的平安”,叫人不脱离生活的现实处境。艺术家有义务予以实践,守护那藏在历史曲折中的美,帮助“人们不迷失方向”。教宗方济各在禧年艺术家庆典的弥撒讲道中如此表示。
教宗警告说,在世界范围内技术统治论的发展模式正在得到巩固,这样的模式透过统治和控制现实的逻辑来促进经济利益和利润。从经济、社会或技术的角度来看,任何营造真正发展的意图都必须考虑到人的尊严。
无论何种残疾,都是一种残酷,一个让人不愿意接受却无法改变的现实。现实不可更改,心境却能营造,身体可以残疾,意志却不能丧失。残缺只是表象,不能代替内心真正的充实,许多身残志坚的故事,都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