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音记述中,主耶稣除了严厉斥责撒旦及伪善的法利塞人和经师外,对其他人都是或温柔地劝勉、或由衷地赞许,甚至在纳塔乃耳不相信斐理伯介绍耶稣,讥讽从纳匝肋还能出什么好事吗?
伯多禄这样做,因为他所体会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没有意识到自己扮演了试探者撒旦的角色。
例如,撒旦在希伯来文中意指对头或魔鬼,在希腊文中称为搞分裂或制造不和者。在圣经传统中也把恶称作尘世的诱惑者、谎言之父或者魔王,它以一种光明天使的面目出现,看似良善,却将人引向骗局。
菲奥里托神父孜孜不倦地锻炼神操,在他的后半生尤其如此:他推广各种形式的神操,并发展了察觉恶神的独特嗅觉,懂得辨识牠的行动,揭露牠的恶果,发现撒旦经过的迹象。
关于愤怒,教宗谈到了“天主义怒”的意义,他强调天主的义怒“是针对邪恶,非针对由于人的软弱而犯的罪恶,是针对因撒旦的诱惑而来的邪恶”。
在受洗之后,福音书告诉我们,耶稣立即退到了沙漠,在那里他受到撒旦的诱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问:天主之子必须懂得什么是诱惑?
(路4:14)在旷野,耶稣远离撒旦,而现在他可以驱逐魔鬼。他解放了自我,远离撒旦。圣史用大量的事例来着重强调驱魔。
为教会而言,保护自己的子女就是把他从撒旦临于世界的危险中解救出来。教宗说:一个母亲总是维护子女。她的维护也包括劝勉他们保持警醒:警惕魔鬼的骗局和诱惑。
他在旷野里,四十天之久,受撒旦的试探,与野兽在一起……(谷1:12-13),此段中的与野兽在一起,让我浮想联翩。
在人们的婚姻中总有一位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如果不是上帝那么就会是撒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