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又为什麽远离我的恳求,和我的哀号。我的天主,我白天呼号,你不应允;我黑夜哀祷,你仍默静。(咏2-3) 这篇圣咏所呈现的是一个遭受迫害的无辜者的形象,他被歹徒包围,这些人要置他于死地。
朝向天父祈祷的那双亮晶晶的眼睛里,饱含着欲滴的泪水,呼唤着完美生命的眼神流溢着宁静、淡然、谦顺、坚定、庄严、专注的温情,他深知此时的受难与自我牺牲意味着赢取人类,“要拭去他们眼上的一切泪痕,以后再也没有死亡,再也没有悲伤,没有哀号
因此,我们应该增长爱情、使爱情更为坚固,爱就会保护我们,直到一切泪痕被拭去,‘再没有死亡、悲伤、哀号和苦楚’的时候(参:默廿一4)。
主耶稣在祈祷时大声哀号哭泣(希5:7-10),汗血遍地,这是人性不愿意受苦和接受死亡的自然表达。然而,祂却必须去爱。
最终,奇迹便出现了,他对哭泣哀号的众人说:“小女孩并没有死,只是睡着了!”紧接着又“拉起小女孩的手”,并对她说:“女孩子,我命你起来,!”
你们听听他们鲜血的哀号,侧耳听听天主的声音。天主召叫你们悔改,呼唤你们的良心:你们要使武器噤声、终止战争。”来自战乱地区的几名代表做了见证。
于是每次大灾难过后,我总不由的想起这节经文——我要因耶路撒冷而喜悦,因我的百姓而欢欣,其中再听不到哭泣和哀号的声音。那里再没有夭折的婴儿和不满寿数的老人。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受苦人的哀号和哭诉面前,连上天也保持沉默的原因。然而,沉默不等于冷漠;上天不会无动于衷,祂以行动代替回答。祂的行动不是旁观者的同情,而是亲近者的同在。
天主“要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要作他的人民,他亲自要“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天主;他要拭去他们眼上的一切泪痕;以后再也没有死亡,再也没有悲伤,没有哀号,没有苦楚,因为先前的都已过去了。”
心酸的时候,怎能不哀号?教会有句话说:我们怎样生活就怎样祈祷,怎样祈祷就怎样生活。生活中有喜怒哀乐吗?为什么我们的祈祷只限于面无表情的诵念?生活中有爱恨情仇吗?为什么我们的祈祷只限于赞美感恩的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