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为获得天主的目光,我们也需要他人,需要有人教会我们像耶稣那样注视和感受。教宗提到聚会中那对夫妻的见证,他们觉得堂区总是自己的第二个家。那里是共同祈祷、彼此支持和找到力量向前行走的地方。
(参阅《天主教教理》2629号)教宗接着表示:“有时,我们认为什么都不需要,有自己足矣,我们生活在最完全的自给自足中。但是,这种幻想迟早会消失。人性就是一个呼求,有时会变成呼号,并常被拒绝。
教宗方济各曾指出:“贫困的人不能等待,只要还有穷人需要援助,我们就不能停止工作!”
我们迟早都需要这种“付油”,我们都可以通过探望、打电话、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来给予这种“付油”。请大家谨记,在最终审判中会问及的一件事就是亲近病患。”
教宗告诫道,我们每个人需要在这方面走向成熟。“在生命中的困难和问题面前,难以有耐心及保持平静。恼怒蔓延开来,而且常常沮丧。
由于这个原因,在许多圈子中(特别是那些“新时代”运动和注重健康的群体中),都强调平衡的需要。冥想、健康的营养、与自然的接触,都被视为我们现代生活过度的补救措施。
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的时间多多来关爱这些身处困难中、需要关怀的“家人们”。耶稣曾说过: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
何为上主需要的守斋?四旬期是守斋和忏悔的特定时期。但何为天主需要的守斋呢?
另外,蒋神父还重点讲到,教会需要加强聆听、对话和沟通。他说:“按教会法要求,做上司的要多听属下的,做属下的要多反映你对教会的期望和需要。主教关心神父,神父关心教友,这是法典的要求。
但在接纳的过程中,需要沟通,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彼此牺牲,这个真的太难了,依靠我们自己的能力是远远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