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增加饥饿人的悲苦;也不要激怒困苦中的人。不要扰乱忧苦人的心灵,也不要迟延接济有急难的人,不要拒绝痛苦而哀求的人,也不要转脸不顾穷困的人。
不论做什么,不从私见,也不求虚荣,只存心谦下,彼此该想自己不如人;各人不可只顾自己的事,也该顾及别人的事。
在此意义上,举行弥撒圣祭是进入奥迹、让人进入奥迹:很简单,但就是这样。教宗还将祈祷和举行圣祭做出了比较:当我们在祈祷中与天主相遇时,我们感到了这种惊异;当我们的祈祷是走形式时是体会不到的。
然而,人一旦被酒精控制,就显出极丑陋的面孔,失去理智,极易乱性,甚至丢掉性命。这再次证明圣经的话语:你不要注视酒色怎样红,在杯中怎样闪耀,饮下去怎样痛快!终究它要咬人如蛇,刺人如虺。
中华传统文化教导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而《大学》更提醒我们,人所有的努力都在于止于至善。而人保持善,迈向至善的动力就是源于天主的智慧。智慧能使我们的生命常新。智慧,就是天主自己。
「传媒是社会的建设者,它们使人思考,教育群众」。传媒本身具有「建设性」,但由於我们都是罪人,传媒也会「变得有害」。教宗列举传媒的三大诱惑,分别是不实毁谤、揭人疮疤和扭曲报导。
过去在强调阶级斗争时期,人穷是由于受人剥削所致;现在剥削制度已被推翻,但穷人依然存在。夏天,酷暑难耐,有钱的人家在空调屋里享受人生,但有些人连吊扇、电扇都没有钱去购买。
相似之处在於这两种醉都能使人愉悦,忘记焦虑,获得解脱。不同之处在於物质的醉,例如:酒精、毒品、性和成就所引起的醉,使人踌躇和不安;而精神的醉则使人坚定地向善。
当天的要理讲授从福音中耶稣与尼苛德摩的对话展开(参阅:若三3-6):耶稣向犹太人的首领尼苛德摩表示,人如果要「见到天主的国」,就必须「由上而生」。
事实上,中世纪大教堂的壮丽完美体现了人与其持续追求之美善的和谐。因此,让我们从智德开始。智德并非胆小怕事、总是犹豫不决、不知道该采取何种行动之人的德行。不,这是一误解。它也不仅仅是谨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