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出没有任何一个教会是自主的,而是生活在将所有教会团结在一起的生命洪流内”。为此,宗座传教善会主席着重阐述了普世与地方的这一关系。因为“当地方教会退缩于自身的小圈子里后,便会出现很多不好的情况”。
墓穴内的希腊小堂和圣母抱耶稣圣婴的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画中先知的左手握有一个书卷,右手则指著一颗星,似乎在表达巴郎先知的预言:“由雅各伯将出现一颗星,由以色列将兴起一权杖”(户廿四17)。
「耶稣将会在城外被钉死十字架上,高高悬在哥耳哥达上,被所有人注视谴责、嘲笑和讥讽。然而,就从那里、从十字架那棵生命新树,天主的力量将吸引一切到祂那儿。
谈到未来的奉献生活能从灵修史汲取哪些教导,莱库修女认为,“修道生活始终都是将自己放在一旁。进入沙漠的圣安当是这方面的典范,身处边缘即是在中心。
由于不能聚集,教区便藉着微信将倡议传达给各个堂区。各个堂区又将教区的倡议通过微信告知了教友们。
教宗由此解释人的盼望与基督徒望德的差别:人的盼望是指「我们汲汲营营于寻求安全感、回报和进步,在心愿实现时几乎觉得自己将永垂不朽,因为我们是以自我为参照点」;相反地,基督徒的望德教人明白,因著「逾越奥迹,
“黑夜”将我们带入一种感到不安和迷惘的不明朗景象,我们因此心生疑惑和恐惧,请求救援。“黑夜”也是“天主大显奇迹的场所”,让我们体验这段需要穿越的行程乃是一条窄路,令人望而生畏。
他指出,不应该将检疫隔离理解成遭到监禁、生活停滞的逆境并且抱持这种观念度日,反而应视之为一个恩典、一大段尽情善用的崭新时光、一个重新相遇的良机。
基督徒怀著虔敬之情,汇整出圣母七苦:第一苦是在耶稣出生40天后,西默盎预言,利剑将刺透圣母的心灵(参阅:路二34-35);第二苦是圣家逃往埃及,以拯救圣子耶稣的性命(参阅:玛二13-20);第三苦是孩童耶稣留在耶路撒冷圣殿时
怀着与主相遇的强烈渴望,我们应尽快回到感恩圣祭,与主在一起,接受祂,并以充满信、望、爱的生活见证,将祂带给弟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