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国际传教与互动展览,旨在邀请成千上万的青年成为世界上的「无国界传教士」。在来自巴西、科特迪瓦和秘鲁青年的见证下,这项展览将更加丰富。
有时候,当我们满怀希望地信仰主耶稣后,我们的目的好像没有达到,我们也同样面对许多艰难困苦。这时候,有些人可能会像这两位门徒一样,选择悄然离开教会团体,甚至放下自己的信仰。
因为他们的确需要神父的陪伴与帮助。有哪个宗教像我们天主教这样,把信仰依赖于神职人员身上呢?缺乏神父的地方,教会就停滞不前了,甚至会消失。
据说,解放前黄果树本堂神父,为了把福音扎根于布依族人中,脚穿草鞋,身着长衫,学布依语与当地人打成一片。一个外国神父学中国语言尚且不易,何况布依族语言?这不正是我们今天福传的楷模吗?
我们可以随便进入一座圣堂,祭台上的圣号,祭衣上的符号,都以拉丁文字母作为信仰的象征。
在弥撒讲道中,封主教讲到:教堂是信仰的延续,是历史的见证,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建造教堂的辛苦,把我们的信仰好好地传承下去,把信仰融入我们的生活、言语中。
是它,凝聚着祖辈的信望爱,让信仰传递,让生命丰盛。它经历了民国的战火,依然挺拔屹立。文革的洗礼虽然毁坏了它的容颜,却未能摧垮它的脊梁。信仰自由后,满目疮痍的慈母母堂仍然以甘甜的乳汁滋润着子女们的生命。
这位斯里兰卡第一位圣人学习了当地两种主要语言,就是僧伽罗语和泰米尔语,以便与佛教僧侣建立友好关系。展览以信仰的脚步为主题。本堂神父说:我们展示了教会的源起。因为教会的历史是最光荣的历史。
百草村的特点是:老教友虽不多,但信仰淡漠,宗教生活相对滞后,近年来新领洗了20多人,已有好几个相继去世,但他们的后辈都未奉教。
总教区青年事务主教代表曹圭晚辅理主教在致欢迎辞时表示,青年人是教会的未来,教会应尽力恢复他们的信仰。 曹主教指出,进入大学和找寻工作是青年的艰难时期,世俗和信仰价值间内在矛盾更加重他们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