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故事和类似的主耶稣的教导,激励了教会古往今来救死扶伤的慈善工作:孤儿院、老人院、医院、学校等等,可说都是天主教会首先开始有计划有系统的慈善工作。
据本村老人溯述,孟姓十一世祖孟津200多年前在天津奉教,传到今天子孙已有500多人,其中有不少人为教会事业奉献终生,有七位神父,三位修女。
常年累月无偿地照顾这么多素不相识,又浑身残疾或有病的老人,需要非常的爱心。薛玲和她的两个同伴数年如一日,把病人当父母来伺候,把服务当成自己的十字架来背负。
因此,他们认为“还没出生的胎儿和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不会有尊严”,精神病患也是如此。相反,教会坚持认为,“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他的尊严”(24号)因为这尊严是与生俱来的。
其中修会法,即修女会如何处理好与教区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这在国内尤其需要。我觉得国内教会在修女培训方面力度应该加强,目前,在北京、西安、太原都有了修女培育中心,但我觉得还有加强的必要。
那么后果如何呢?想想难民营中那些挨饿的孩童……。你们只想这一点:这是战争的果实!倘若你们愿意,想想那些在宽敞的沙龙举行庆祝会的武器制造商,他们制造的武器都到了那里。
问:您如何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媒体在教宗访问前夕发表的评论? 答:当然他们非常期待教宗来访,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我们也不必过于在意,仅是一些个别情况。
我们可以自问:我们的心灵如何?它好似哪种土地:好似路旁、石头地,或者荊棘丛?它能否成为没有荆棘与砾石、被开垦和精心耕种的好土地,从而为我们和我们的弟兄结出好果子,都取决于我们。
问:您如何看待中东地区硝烟四起的冲突,尤其是加沙地带不断升级的暴力?答:这是一个悲惨局面,非常可悲的是人们有可能习以为常,认为战争无可避免。这种态度是不对的。
对于中国国家主席如何回应,尚待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