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在受难前夕建立了圣体圣事,目的就是让自己永留人间,为师、为友、为主,直到世界末日。
后来,从他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他的心都放在教会:关怀生病的教友,为他们送圣体;为修建教堂、修路四处找人募款;亲领教友,为建圣堂出钱出力。在他的领导下,16座巍然的教堂成了风景优美的山地上另一幅美景。
在他的笔下有神父建堂的辛劳、修女的忘我工作、热心教友为堂区服务等各类文章。当有人向他表达敬意时,他总用一句话来回答比起你们我做的太少了!
他说:这个学校不是为了要死的人建的,而是为活着的人。我已经认识他15年了,我被他鼓舞也兼职帮他做了点事情。我一直非常欣赏他的精神、决心和生命的活力。
还有一些排除基督,自许为「带来光明者」,他们并没有创造任何地上的乐园,而是「建立了专制与独裁体系,连最小的一点人文火花也被窒息。」还有隐身打击人的恶:「懒惰,愿意善及行善的怠慢」。
教友总会主席黄建霖表示,多年来不少信徒在教会内服务不同岗位,藉互相分享肯定其职务。
写博客,在各大网站接连建六七个博客,搜肠刮肚地写,东抄西转、左粘右贴,为点击率几千、几万而激动不已,最后曾经煞是热闹一阵儿的博客、空间也都成了死谷、荒漠。
当时各单位、部门,有条件都建立了临时医疗站,我们学校也不例外,教室成了医院,课桌成了病床。当时确定四十岁以上男女都要进行结扎,有孕的(如已有孩子)要做人流。
弥撒后,王建信神父到医院为父亲补了礼。意外的惊喜是,神父还为我的父母举行了婚配圣事。母亲得到神父的降福后灿烂的微笑至今保留在我的心里。
山高道路崎岖本地教友们不畏艰险,排除万难最终建成了气势宏伟的圣若瑟新堂。沿路还有14处苦路,可以一边拜苦路,一边走向教堂。看了这宏伟壮观的教堂使我们感到了天主奇妙的化工和村民坚固的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