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基督,世界的救主和历史的主宰,为我们众人而死,无论基督徒与否。“至于我,当我从地上被举起来时,便要吸引众人来归向我。”(若12:32)然而,当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之后,这福音却不被全部门徒所接受。
3.我邀请各地所有的基督徒,在此时此刻与耶稣基督重新相遇,或者至少以开放的态度让祂与你们相遇;我也请求你们所有人坚持每天这样做。
这就是耶稣在最后晚餐中留给我们的永恒榜样,也是每个基督徒蒙召活出的基本姿态。在看似矛盾的神圣逻辑中,我们发现了生命最深刻的真理:唯有失去自我,才能找到自我;唯有成为仆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如同亚西西的圣方济各一样,她甚至受到非基督徒和无信仰者的敬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定她对当代人类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这种毫无犹豫的顺服,正是每个基督徒应当效仿的。在教会历史上,无数圣人因着对使命的热忱,甘愿舍弃一切,为主作证:圣方济各放下财富走向贫苦人群,圣女小德兰在隐修院中燃烧爱火。
根据这个比喻,今天的基督徒可能被诱惑去想:“既然报酬相同,何必立即开始工作?为什么要多劳作?”圣奥斯定回应这些疑问说:“你为什么搪塞召唤你的那一位,你既确信报酬,只是不晓得哪一天?
我感恩好天主对我的不离不弃,祂的手一直拉着我……我们每一个基督徒听到今天这个福音的时候,无论对我,对我的兄弟还是对我们所有的教友,我们跟随耶稣,我们都满怀着一份热忱。主,不论你往哪里去,我都要跟随你。
基督徒被召叫在爱德中管理财富。”也就是说,财富应成为服务的工具,而非自我安全感的来源。
在他长命(近)百岁的生涯中,他在各个领域内都富有成就,但贺天赐神父说,所有的一切都源于所赋予他的神父使命,他关爱每一个人——无论是男是女,是白人或有色人种,是基督徒或无神论者&mdash
这祈祷团队的延伸扩大,可说是敬拜的动态性的第二个表达;而第三个表达则是在团体中,由司铎与信众、信众与信众之间的祈使性语言、对答和肢体动作来显示,上述这三个互动将敬拜的动感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活生生地表达出基督徒在天主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