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会从下午2:30开始,一直到5:30,短暂休息后,全体参与弥撒圣祭。
今晨,两岸三地及海外的神长教友纷纷为其献祭祈祷,祈主赐伊永安。辅仁大学、圣博敏神学院、耶稣会中华省、房铎的中外朋友亦通过不同途径予以悼思。
这就是在每一台弥撒中发生的事:在感恩祭中,「耶稣为我们献出祂带着伤痕、死而复活的圣体;我们触碰祂,祂也触碰我们的生命」。教宗表示:「基督徒的旅程由此展开。
《诺厄的献祭》这个画作旁边两个头戴花圈、赤身露体的人物宛如精确的复制品。科尔尼尼指出,西斯汀圣堂「天花板所传达出来的躁动感十分强烈」。
枢机解释,这段福音帮助我们明白如何能度感恩圣事的生活,“在生活中效法在祭台上所举行的一切”。在最后晚餐的记述中,若望不谈“建立圣体圣事”,却谈“为门徒们洗脚”。
而圣神往往在礼仪中、在救恩澳迹的纪念,特别在弥撒圣祭中,更新及治愈我们的记忆。在这里,特别要澄清一点:对我们基督徒而言,“纪念不但意指回忆往事,也是宣告天主为人类所完成的奇迹异事。
当时,林先生每天会骑一辆“凤凰18型”自行车,从大学的专家楼到杨家桥天主堂,时常在主祭坛南侧的小祭坛上举行弥撒圣祭。他不会汉语。
“铎职是对天主的神圣服事,感恩祭是最崇高的服事,是对团体的服务。”那些“向上爬、攀高位的司铎”,他们的目标是为自己谋得一份差事。教宗说:“向高位攀爬的人,最终违背了初衷。他不是一个仆人。
穿插在一系列演讲、分享和讨论活动之间的,除了每天不缺的弥撒圣祭外,还有通过观光来了解新加坡的机会。
庆日的高峰是这些度奉献生活的人于下午6点半在圣伯多禄大殿蒙教宗本笃十六世的接见,在此之前,下午5点半他们在大殿里参加一台感恩祭和祝圣蜡烛及游行礼仪,由圣座修会部部长罗德枢机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