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样话的人,是一些教外人,当他们看到我们为公教家庭的临终者念助善终经以及为亡者念炼灵通功经却不拿本家一分钱的时候,是这么评说的。
(诗一百一十九:33)苏格兰南部高原风光如画,在绵延起伏的山坡上,羊群点缀其间,在山间的公路上,一幕不寻常而混乱的画面出现了:山坡上站着一个牧羊人,他的羊群四处分散,有些迷失了方向,竟横过公路,汽车的喇叭声更使它们着慌
她得了不治之症,自知天主很快要收她的灵魂了。在弥留之际,她仍心系教会的繁荣和发展,惦记着正在施工建设中的青山区天主堂,她把自己全部的积蓄做了最后的奉献。
他在这时只字不提他怕“得罪”妻子而将天主的诫命置诸不顾的严重罪恶,他甚至不承认厄娃是他的妻子,而说:“你给我做伴的那个女人”,我们可怜的祖先的软弱和不义,只此可见一斑!
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出来见见世面,我是赞成的。但对于这个外甥……去年回家探亲时的一幕,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回家后第二天,因为想我的大外甥,就去了二姐家。
祈祷是精神的祭品,它取消了古代的祭祀,上主说:你们向我奉献那么多的牺牲有什么用?我已饱餍了公羊的燔祭和肥犊的脂膏;牛犊、羔羊和山羊的血,我已不喜欢;谁向你们要求这些东西?那么,天主要求什么呢?
在哲学家眼里是向死而生的人生观,生命的支票是在心脏停跳的那一刻便宣告了过期作废。孔子也说过,不知生,焉知死?于是有人推论,孔子乃至所有的人都没有关注死亡的习惯。
编者按:继《感恩的心》之后,进德公益心理辅导志愿者常雪琳老师又辅导了杨伟一篇作文,他的同学羊杰也很有兴趣地参与了,于是这两篇“杰作”——《梦想的家园》问世了!
在中非洲的一个晚上,我在产房努力地帮一个妈妈生产。虽然我们尽了一切努力,但她还是逝世了,留下了一个身体瘦小、哭闹不停的早产儿和一个两岁的小女儿。
48岁的杨学雅就辞去了工作,专职照顾老伴。获得贤能妻子的,就是获得了最好的产业,一个与自己相称的助手,和扶持自己的柱石(德36:26)。圣经的话在冯友身上得到最好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