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争给中国初期教会几乎带来灭顶之灾,利玛窦、罗明坚等耶稣会士费尽心血才培植的信仰苗芽因礼仪之争而九死一生。血的教训刻骨铭心啊!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痛定思痛,亡羊补牢实乃成功之根本!
(罗5:5)即使它微小如芥子和酵母,而天国的成长就寄望于这来自天主的微小的、发展缓慢的、低调的、降落的,但却充满生命的望德。主啊!
所以,如果我们与基督同死,我们相信也要他同生,”(罗6:3-8)真正的基督徒每日都应该死于罪恶活于基督,以基督的心为自己的心,以基督的旨意作为自己的意愿,以基督的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真正达到与基督共生死
事实上,长期以来,教会将望复活与圣洗圣事的礼仪结合起来:在这一圣事内,实现了人死于罪恶、在复活基督内参与新生命、获得使耶稣从死者中复活的圣神(参见罗8,11)的伟大奥迹。
经过最后的净化和涤洗,就会使他们超出半神半人,从一切肉体和感觉的东西中超脱出来,这样不靠人类的法令,而由于确实的正义理由,使它们上升为神,被允许进入最伟大而神圣的完美是中”,(【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人物对比传记·罗米拉斯传
恭敬人要彼此谦让(罗十二:10)。夫妻相敬如宾,并且双方都对天主赋与各人在家中的地位具有正确的了解,是获得幸福婚姻的基本条件。尊敬配偶的意思是不仅把配偶当作人,也尊重天主赋与这个人的神圣地位。
耶稣与我们认同:「祂在众多弟兄中作长子」(罗八29)。耶稣不仅仅满足於教导群众,祂还关心他们的福祉,特别是在看到他们挨饿(参阅:谷六34-44)或没有工作时(参阅:玛廿3)。
大卫·诺尔斯这位修道历史研究的权威在他所写的修会宪章研究中将依纳爵·罗耀拉列为最后一位修会创立者。这位身为本尼狄克会修士的学者把耶稣会描绘成站在中世纪和现代之间的修道团体。
直到1980年代,宗教政策落实,翟德芬蒙主恩召,愿奉献终身,于是她找到了仍在坚守的两位老修女韩静珍与陈德英,在当时小巴拉盖本堂神父边振方的支持下,做了她们的初学生。1983年,翟德芬矢发初愿。
如“九龄五福,盛事人皆祝”(陈以庄《蓦山溪·寿种春翁》),这里用本梦之典故祝贺种春翁享高寿之福。对于寿命问题除父子赠寿之外,还有以身替死的奇异灵迹。圣女玛加利大是法国香槟省人,蒙特利尔圣母会会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