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倘若渴望实质的改变,就必须敦促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合乎伦理且可持续发展的决定,让更年轻的世代意识到根除世界的饥饿是多重要的任务。我们人人都能为这崇高的事业贡献己力。」
这是一个攸关每一个人的伦理原则,而不只关乎基督徒或信徒。教宗方济各接着引用了圣若望保禄二世在《论得救恩的痛苦》宗座牧函里的教导来阐述他的思想,即看到在苦难中反映出基督。
谭神父不单是天主教司铎、医生、生命伦理教授等,他更是一位艺术家,于国画、书法和篆刻俱有不凡造诣。
在人内有“天主的智慧”教宗强调,这位教会圣师在他的著作中也论述了正义的问题,他的观点显然影响了“形成现代伦理和法规的思想”。
既是公众服务,社会沟通要求合作及共同负责的精神,以及对使用公共资源及执行公信职份的强烈责任(参阅〈传播伦理〉,20),同时也包括有赖于为达此目标,而订定的管制准则及其他措施或结构。
《肋未纪》第18章问答主题:道德生活的规劝与婚姻、性伦理的法律一、总则部分问1:上主为何要以色列人遵守祂的法令和规定?
他说,他仍旧坚持自己是一个达尔文主义者,赞同生物的进化论,但达尔文主义不足以解释生命现象。他说:生命从最简单的物质发生了,然后演变成复杂的结构,这使我感到振奋,我被说服了,是上主的智慧。
而事实上,基督徒实行环保不仅仅是因我们同为「地球村」的一员,故有责任保护这个共用的地方,而更应视保护环境为天主神圣的委托,因为祂曾对我们说:「你们要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鱼、天空的飞鸟、各种在地上爬行的生物
由此不难看出,我们与天主距离的远近全在于自己的心灵状态及感受,而天主与我们的状态始终是近在咫尺密不可分,就像海洋与水中生物,空气与所有动物一样。
我们学过生物学,知道食物链,各种生物在各自觅食的运动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能量从一种动物身上转移到另一种动物身上,最终归于泥土养份,能量又回到了食物链的起点,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