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爱能给耶稣解渴。这句话让我们懂得每一个人都是耶稣基督,我们带着他的面貌,来到世间,遭遇着种种。我们爱,也被爱。可是在人生的境遇中,当耶稣向我们发出邀请孩子,你在哪里?
(玛27:46),这动摇的、不确定的立场在卡赞扎斯基的小说《耶稣最后的诱惑》中反映得更加鲜明和突出——是背弃救世的重任苟活,还是直面死亡,让灵魂回归天国?
我们着眼于真福在带领族民认识天主和耶稣时所肩负的角色,这位耶稣的仆人不断宣讲天主圣言。」 他续说:「我们不能把她与天主的关系再创造,那关系是属于她的,她充满了耶稣的爱。同样,我们也要肩负自己的使命。
门徒们就是这样跟耶稣说的:“这里有一个儿童,他有五个大麦饼和两条鱼;但是为这么多的人,这算得什么?
在山中圣训中,耶稣很清楚地讲出法律的心态和止于至善的心态的分别。
博爱精神所包含的宽恕、恻隐、怜悯皆属福音喜讯的一部分,也可说是基督圣训的核心,所以耶稣在他的讲道中曾多次反复强调宽恕怜悯,更让我们永远以宽恕精神对待邻人、近人和所有亏欠、得罪、伤害自己的人。
也许是因为年纪尚小,小女孩总是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见到我们专程来看她,她伸出小手拉着我的手说:阿姨,这几天特别想你们,我算着阿姨该来看我了,该给我送助学金来了,前几天我还跟耶稣祈祷说:‘耶稣
向教外朋友讲述信仰,传布福音,常常会碰到一些有意思而又刻薄的反驳:信耶稣能升官吗?信耶稣能让我长命百岁吗?信耶稣能给我多少钱?
接着谈到耶稣的形象,指出基督是靠得住的见证人,因此信赖耶稣就是参与祂看待世界的方式。教宗也谈到信仰并非私人的事,它是由聆听产生的,所以必须宣讲出去。
如圣母德叙祷文中之义德之镜上智之座玄义玫瑰晓明之星,耶稣圣心祷文中耶稣圣心为永远山陵之仰望,耶稣圣心为义德慈爱之总汇等语,实乃鬼斧神工,诵之令人感叹、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