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他以“怜悯”为名,开启新时代;他用“对话”作桥,跨越信仰与文化的边界;他以“简朴”立身,唤醒灵魂对真理的渴望。
(谷六:53——56)耶稣无论走到那里,群众就奔跑去见耶稣,就是愿意让耶稣治愈他们身体和灵魂上的疾病;那些身体健康的人,也跑去要求耶稣医治他们的心灵。
上主,我们把我们亲人的灵魂,那些没有领受临终圣事和在生命最后时刻没机会忏悔的人的灵魂托付给你。教宗解释说,追思已亡日紧密地与诸圣节连接在一起,就如喜悦和痛苦在基督身上结合,这是我们的信德和望德的基础。
圣维雅内生活在法国革命后的艰困时代,那个时代深受理性主义的影响,这位谦逊的司铎却为基督赢得成千上万的灵魂。他之所以能做到这,并不是因为他个人,而是他相似基督善牧,为自己的羊群舍去生命。
在沉默的泪花里给自己的灵魂找一个寄托,这不是消极的逃避,这正是积极的养精蓄锐。让灵魂休息一下,养一养它在尘间奔波所受的伤,然后好再为奔波而劳顿。
人纵然赚得全世界,若赔上灵魂那又有什么益处。读万卷昧真道虽多奚为,得普世失己灵何益之有?耶稣是生命的主宰,是道路、真理和生命,是天国永生的领路人,耶稣用生命作担保,告诉人恭敬天主救灵魂的重要。
这时我才想起主说的那句话: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益处?或者,人还能拿什么作为自己灵魂的代价?(玛16:26)是啊,我这是为了什么呢?
无情无私的回忆,加上敢于拷问灵魂的反省,(摘自2005年6月24日《大家文摘报》,作者徐友渔) 然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很明显。
“人生在世,为恭敬天主,救自己的灵魂”。这个答案比较简单和个人化。
只在嘴里喊信,你喊的再响也不能救你的灵魂。连魔鬼也信,它比人信得还深。所以教会反对这只喊口号没有行动的死信德。因为这样的信德是枯死的。就像一段离开了树干的树枝,枯干了;一条离开了水的鱼,渴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