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散见于《灵性文学》、《秦皇岛日报》、《蔚蓝色》、《成言艺术》、香港道风山《现实》及美国《海外校园》等报刊杂志。以上二首诗均选自孟栩的诗集《天堂的鸢尾花》。
2004年,教会决定拆旧扩建,经过本堂王建明神父和众人的艰苦筹建,一座雄伟的圣殿终于拔地而起,远远望去,犹如一位高大的巨人,俯瞰和护佑着他极目所至的子民。新教堂的设计,参照了宣化主教座堂的风格。
梵蒂冈报纸已经进入活跃而热烈的文学争辩中,据报道,威廉·莎士比亚的著作表明作者是一位天主教人士。
我知道,走文学之路很难,尤其是像我这种各方面条件都差的农村娃。脊柱强直,髋、膝关节变形固定,我没法坐,连躺也只能一个姿势地仰躺着。我叫三弟找来本硬皮书作垫板,我躺着一手托垫板,一手握笔写。
事实上,我们的青年要求深入探讨这个议题,因为文学和媒体的观点显然造成很大的困惑。於是,我们立刻把握良机举办研讨会」。
据悉,这次展览共收纳参展作品3000余件,经组委会严格审定,共有当代艺术大师扛鼎之作近300件入展,分书画、文学和工艺美术三类,评选出一等奖60名,二等奖90名,三等奖120名。
随后,教友们激动虔诚地朝拜亲吻了中华第一位荣列圣品者——圣董文学的圣髑,还参观了南阳教区神父墓地,到访教区的敬老院与残婴院。
1947年,我顺利地被选送到宜昌文都修院(中学)借读,次年又转入武昌联合修院(即当时的文学中学)就读。
2004年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凭。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赴奥地利深造学习。2009年8月加入天主教宜宾教区。2010年担任天主教宜宾教区秘书长。
他精通泰米尔语并创作了诗歌和文学作品,代表作是《不会凋谢的花环》,一首长3615节的史诗,讲述了耶稣基督的救赎和一生的故事,被视为泰米尔文学的经典。他还被尊称为“泰米尔散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