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的福音记述复活主显现给厄玛乌的两位门徒(路廿四13-35),教宗指出,如果我们停止“沿著以自我为中心的轨道运行”,接受那只有与天主相遇才能产生转变的步调,从悲伤过渡到喜乐是可能的。
教会是一个以典礼为生活的团体,也更是以爱为宗旨的团体。将临期在教会生活中不是被动的等待时期,而是一个积极的准备时期。这不但要求信友在礼仪中有所表达,也要求他们在生活中有具体的实践。
明爱有30名修生参与其计划。当地教会有22个传教服务中心,其活动旨在协助和支持贫困家庭和被遗弃的儿童,他们位于城市最难以到达的地区。
这个“爱”的声音不是别的,她是我们的良心,是我们的信仰,是我们的主,因为“天主是爱”。这个声音与“爱”同行,让我们有敬畏、守底线,谨言慎行、乐善好施,进而荣主益人。
教宗方济各在弥撒讲道中强调了门徒们在耶稣升天节和圣神降临节期间所怀的喜乐态度。他说:基督徒应该喜乐。这是耶稣和教会在这特殊时期对我们的教导。那么喜乐是什么呢?是欢乐吗?
“信德”去年5月20日第4版引用一个报花——“祈祷的手”,有的读者可能不太在意,殊不知它蕴含着一段感人肺腑的爱的佳话,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皆驰名于世。
弥撒後,他在宗座大楼书房窗口带领信众诵念天皇后喜乐经。教宗向聚集在圣伯多禄广场上的信众说,圣神教导我们独一无二且不可或缺的事:要如同爱天主那样去爱他人。
(梵蒂冈电台讯)爱他人的具体行动让人看到教会作为基督奥体的神性,因此基督徒绝不该成为使人跌倒的原因。教宗方济各10月29日在圣伯多禄广场主持的公开接见活动中,向3万多人强调了上述思想。
教宗主持诵念《天皇后喜乐经》活动(梵蒂冈新闻网)教宗方济各5月16日中午时分,在宗座大楼的书房窗口带领聚集在圣伯多禄广场上的信友诵念《天皇后喜乐经》。
教宗首先解释道:「『常常喜乐』意味着始终处在喜乐当中,就算事与愿违也不例外。但还有一种深层的喜乐,即平安:它也是一种喜乐,而且蕴藏在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