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会的服务宗旨就是效法印度德肋撒姆姆的善举,专门照顾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且是无偿服务,不收取一分钱,只为还爱于十字架上的耶稣。
这是「社会不义和不公」的黑暗,「腐败、只顾个人或组织私利」的黑暗,「自私且放肆地消耗众人的福祉」,「不尊重人类生命」。这黑暗每天摧毁「许多无辜者的生命,他们的鲜血向天哭号」。
对此,教宗继续说道:「我们必须坚决地拒绝针对犹太教信徒、基督徒、穆斯林或是其敬拜场所作出任何形式的暴力、歧视、与不容忍态度。
那些宣讲天国却幻想着不弄脏手的人是有祸的。他们是古董的守护人,喜欢好东西,不喜欢那可以释放力量的撒播和搅拌的举动。
这位司铎说:第一步,努力放弃待在自己社群的‘舒适区’,这肯定会带来‘情绪上的不安全感’。然而,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油然而生的了解不同现实的愿望。
「他把我带在身边,说:祖善,你里面有一团火烧着,不要把它熄灭,这道烈火是基督。」之后,这个年轻人上了大学,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决定进入迪纳普布尔修院。
教宗表明,如同圣母玛利亚那样,基督的门徒必须互相照顾,明认耶稣向众人敞开祂的心,不排斥任何人。教会在两千年的历史中,透过惠及病人的极其丰富的创举,具体实现了这个面向需要帮助的人和病人的母性圣召。
那就是要热心传扬福音,争取每天为主耶稣做一次以上克苦,不发脾气,不揣测他人,不背后议论人,宽容冒犯自己的人,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肯定很难,但一定要坚持下去,充分发挥一位基督徒的正能量
教宗关於这个询问解释说:耶稣既不责备,也不非难,祂唯一想做的是拯救伯多禄,愿意救他脱离危险,不致陷入罪恶的自我封闭,以及‘咀嚼’由自身限度所导致的苦果。
教宗说,他们是好人,那些不行动、有些停滞不前的人也都是好人。教宗称赞两国各自的2万名义工是良善之人,特别是青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