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肋撒修女领洗姓名叫阿格蕾丝,1910年生于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斯科普里的一个农民家庭,12岁成为修女。她用毕生的精力从事帮助穷人和病人的慈善事业,并获得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
宋应康神父,圣名雅各伯,1969年生于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徐家村热心教友家庭。从小立志修道。1992年主动申请到条件艰苦的西北教会服务。1999年8月4日晋铎。
在李家同去美国留学前,他设法与朋友见了最后一面,这次朋友胖了,也有了笑容,因为他的母亲常常带好饭菜给他。
他倡导广义的文化基督教,试图确立一种将基督教与世俗文化联系起来的方式,认为基督教不可能脱离其与现实社会的生存关联和文化参与,教会与人世社会的生存命运紧密联系。
当日下午在与研讨会主办方会面时,方知悉尼总教区的枢机主教和一位澳大利亚籍的荣休枢机将参加次日上午的讲座部分。“这位荣休枢机曾是『驻华』最高外交使节。”当时梁洁芬修女曾私下告诉我。
以家庭为单位的人们就像串亲一样不时的出现在这里一起为过世的亲人祈祷,长眠在这里的人一定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
教宗邀请梵蒂冈圣玛尔大之家的工作人员参加清晨弥撒,在家庭气氛中与他们共度这个特别时刻。枢机团团长索达诺枢机代表枢机团与教宗共祭。弥撒之后,教宗同往常一样,一一问候在场人士。
李小国神父带领爱心小组到福利院探望病人,并向他们讲解教会要理宜昌教区还把解决信徒婚姻问题作为慈悲禧年的重要工作来做,同时邀请了多名方济各会士到宜昌恩施州开展福传牧灵工作。
既有可补救与不可补救之分,我们的态度是全力以赴,能补则补,不能补则罢,切勿携包袱沉沦。大可面对事实,重新整装,奔赴未来,让曾经的错误与过失都沉入海底,让过去的历史与泪水化作前进的向导与微笑。
当我们无法认出天主在生命中的临在时,也自然无法认出每个人都是天主的肖像,无法认出每个人都是高贵的灵魂,进而也会在自卑和轻视中度过每天的生活,痛失与主相遇和与人相遇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