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神父融合科学与信仰于一炉,以当时教会仍质疑的进化论为主轴,推演出一套另类的创造论和救世论,他从复活的基督身上找到了进化的活力和终点站。虽然传统派不接纳他,但有远见的神学家把他看成新的典范。
她建立濒死者收容所的意图,是希望这些人死得有尊严,而并非像某些人所猜想的那样,是企图劝说印度教徒皈依基督教,或者要他们以认可基督教义,甚至罗马天主教义来换取食物和庇护所。
在这一周我们将庆祝基督的苦难、死亡和复活,我们将再次经验天主对人无条件的大爱,并反省我们的生活,悔过更新,在主耶稣内得到新的生命。
耶稣把自己藉着显现启示于人:耶稣复活后在提庇黎雅海边显现给门徒(若21:1);他受难以后,用了许多凭据,向他们显明自己还活着,四十天之久发显给他们,讲论天主国的事。
母亲说:‘你是我的影子/人不过是一块泥土/从生命的源头里学习感恩吧/你是它的舌头,我是它的嘴。’圣经创世纪里,人的生命源起于造物主的创造,造物主用泥土创造了人类。
小中见大、平中出奇、蕴含深刻、促人警醒、令人反思,是这部书的最大特点。其主线是作者灵性生命的成长过程。其中既有欢乐成功的惬意,也有令人纠结的茫然、伤感和失意。
大家以不同的方式在信仰上保持共融:疫情期间,不能到教友家进行拜访,神父们打电话、发电邮与教友联系交流,彼此鼓励。
这个小圣地同样取名为“耶路撒冷”(Hierusalem),以表达其永城的意义。“纳匝肋人耶稣,犹太人的君王”“罪状牌”是一块胡桃木板,牌文有三行,用三种语言从右到左书写: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
这道光的浩大当然不属於这个世界所以为的浩大,因为一开始,看到它的只有玛利亚,若瑟和几个牧羊人而已,然後才是贤士,年迈的西默盎,以及女先知亚纳:这些人是天主召选的。
“生命的选择”是建立在天主爱人的盟约之中,夫妇双方以超越人的有限和外在装饰,指向灵魂的共融与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