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见证”二字,天主教的教友比较陌生,而基督教的弟兄姐妹则备感亲切。原因不是奇迹不发生在天主教,而是因为教友们没有用信德的眼光来看待周围发生的事。
因此经上说:“假设有弟兄或姐妹赤身露体,且缺少日用粮,即使你们中有人给他们说:“你们平安去罢!穿得暖暖的,吃得饱饱的!“却不给他们身体所必需的,有什么益处呢?信德也是这样:若没有行为,自身便是死的。”
为了家庭和团体的益处,对天主圣言的信仰要求我们支持家庭在社会中的使命,接纳儿童这份赐予世界的祝福,扞卫每一个男人和女人的尊严,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是唯一人类大家庭内的弟兄姊妹」。
安乐死和协助自杀轻视劣势、患病、残疾或临终者的生命,似乎这些生命比其他人的生命卑贱:这是对我们最脆弱弟兄姐妹的不敬,有悖於人性尊重人人平等的原则。
让我们也祈求上主赐下恩宠,使我们绝不因嫉妒而把堂区的弟兄姊妹或社区的邻居推向死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罪过和德行。让我们多注意他人的长处,切莫因为忌恨或嫉妒而用流言蜚语杀人」。
弟兄姊妹们,请你们宽恕!这个被丢弃文化劫掠的今日世界需要你们!」教宗接着指出,「今日青年所处的文化试图践踏不同文化的各种财富和特色,追求单调的世界。这些青年绝不能丢失他们耆老的智慧」。
他问耶稣: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耶稣以两个欠债人的比喻,解释应常常宽恕的道理。第一个欠债人虽然获得主人的宽赦,尽管债务数目庞大;之後却不肯以同等的慈悲对待他的同伴,哪怕只是一小笔数目。
第一张图画是不同肤色的儿童一同嬉戏,表明「我们全是弟兄姊妹」。第二张图画是黄昏的海滩,一名儿童心有余悸地告诉教宗,海浪会让人死亡。教宗连结儿童的信函与图画,指出移民「并不危险,他们反倒处於危险当中」。
教宗最後总结道:让我们向上主祈祷,为那些相信若要在天主的法律下生活就得变成僵硬的人的弟兄姐妹祈祷。愿上主让他们感受到祂是父亲,祂喜欢仁爱、温柔、慈善、温良和谦逊。
教宗解释说:怀着怜悯的慈爱照顾弱势群体和需要帮助的人乃是真正的宗教精神;这样的宗教精神能克胜滥用职权的诱惑,不拿人的生命做买卖,常把他人视为弟兄姐妹,而非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