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最初几个世纪起,就使用“Sýnodus”说明在各级(教区、省区或地区、宗主教区,以及普世教会)召开的教会会议,依照天主圣言和聆听圣神,一起对教义、礼仪、法典和牧灵的问题进行分辨。
为此在弥撒大祭中,先举行圣道礼仪,再举行圣体祭献。教会如此安排,因为她知道:没有天主的圣言,我们的信仰便无根据;没有圣体神粮,我们的信仰便是空泛的,理论的,无生命的。
1650年,卫匡国作为中国教区的特派员返回梵蒂冈,为中国礼仪辩护,返回欧洲的航程又花了四年时间。
第三条诫命“守瞻礼主日”指出了我们人,作为团体,和天主的来往之道,以及,享受天主的爱,在礼仪感恩中的生活。第三诫,既是我们天主儿女在现世生活的高峰,也是未来天上生活的预尝。
在祈祷中,在教会的礼仪中,我们就如“登上高山”,面对面地观看耶稣。在祈祷的“高山”上我们会认识到耶稣基督就是天主。祂不仅是我们基督徒的天主,而且是所有人的天主。
在我们每一次祈祷时,参与圣事礼仪时,特别在领受圣体圣事时,主耶稣一次次来到我们的生命中,聆听我们、欣赏我们、鼓励我们、宽恕我们、圣化我们。
今天的礼仪并未直接讲述这个情节,但引导我们默想其中的叙述:与复活主的相遇改变我们的生命,光照我们的情感、渴望及思想。
答:肋未人因被天主特别选立,专职服务会幕与礼仪事务(参阅户1:47-53),故扎营在会幕四周,并随会幕一起行动(户2:17)。
在顾全大局的同时,主教也为我力争独立作业的空间……当年侯主教曾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不要忘记老主教们的冀望和建议,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遇事三思而后行,既要明智灵活,也要有原则。
或可说,这是一种跨越空间距离的离异与回归。由于强弱贫富差距悬殊,东方国家也很容易产生民族自卑感,产生全盘西化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