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坐在村口,守护着这个村庄,也见证着历史。1986年的冬末,陈姨离开了村子,去城里寻找教会,去学习取经。就在这棵老槐树下,她和她的婆婆、丈夫告别。
耶稣来了,他带着他心爱的十二门徒,像往常一样走进了革则玛尼山园,这里是他常常涉足光顾的地方,他常来祈祷,对这里的地理环境、一草一木都完全熟悉。不同的是今晚他看起来忧闷、焦虑,并且是急匆匆地样子。
艾斯德尔“被死亡的恐惧笼罩,于是向上主求助”,“她脱下华贵的长袍,穿上苦衣,在头上撒灰土,代替贵重的香油。她克己待身,摘下所有金银首饰,头发凌乱披散”(艾14:1,2),虔诚祈祷。
在村子里,他是教友们热心于信仰的推动者与鼓励者,每主日拜苦路以前,他先给教友们念上一段圣书,以激励教友们的信德,每次拜苦路时,他都会泪流满面,痛哭耶稣基督的苦难。
记得多年前,在静山的一次避静中,我不用任何的书本,在圣神带领下,就用心神去拜苦路。奇怪的是,在苦路的每一处,我感受到全是圣母的心境,我体会到的都是母亲的苦。
这不禁让我反思,我敢像他们一样在人面前承认我的信仰吗?承认我的主耶稣基督吗?
[page]晚上8点,大家在武云禄神父的带领下,朝拜苦路。圣母山的夜在朝圣者的心中显得那么的静,习习的凉风吹来,仿佛是在诉说着耶稣情的崇高,爱的伟大!
圣若瑟堂、圣母亭、十字山小堂、十四处苦路等,这些风格独特的建筑如同它们别致的名字容不得我再有片刻的等待。
苦怕了?只好用一切向钱看的处方来治疗?难道亲情、友情、爱情都该向钞票认输?难道人们的相互祝福不能再升高一个层次?不能再关注一下心灵境界?不能再用富有激励精神生命和思想感情的语言来表达吗?
传教士们注视苦像上的基督,接纳基督的恩宠,却不将恩宠据为己有。一如圣保禄宗徒所说的,他们对一切人成为一切,懂得受穷和享受、饱饫和饥饿,信靠加强他们力量的那一位,能应付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