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天主,拙文《中国教会与普世教会的共融合一》自二零一六年八月在香港教区报刊发表后,获得不少读者积极回应,从而激发我向国内外关怀中国教会的有识之士请教,再多作神学探讨。
灵修意义这节体现出“末世圣殿”与“普世教会”的景象:万国归向耶路撒冷(即教会),如在弥撒圣祭中全世界的教友齐聚“天上新耶路撒冷”(希12:22)。
康熙皇帝曾为纪念耶稣基督的死写了一首诗:功成十字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鸡。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两盗齐。惨恸八垓惊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我笑妈妈在画平面几何图,妈妈说:这是我的念经记录本,早晚课、三钟经、耶稣圣心祷文、圣母德叙祷文、三分玫瑰经……每天必念的经,用不同的图形标出,念了就画上,一天下来检查自己有没有完成该做的祈祷善功。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谁又能报答了父母的养育爱护之恩啊。
说到信仰与仁爱工作之间的关系,厄弗所书(二8-10)中有一段章节,或许是最好的说明:「因为你们得救是由于恩宠,借着信德,所以得救并不是出于你们自己,而是天主的恩惠;不是出于功行,免得有人自夸。
首先,宗教的普世价值。宗教其产生首先不是产生于某个要人或名人之思想,它是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就已经萌芽的一种思想体系。宗教对于当时的人具有普遍的约束作用。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因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主教们的出席而成为普世教会的光辉征兆,首次聚集了如此众多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大公会议神长。
圣父教宗指令普世教会、地方教区乃至基层堂区在圣年中当行若干事项(有见《信德年牧灵指引》)。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因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主教们的出席而成为普世教会的光辉征兆,首次聚集了如此众多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大公会议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