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玫瑰经诵念者众,传遍普世,直至今日。
因为,天主的救恩,并非局限于以色列选民,而是给予普世以及世代的人类,耶稣的传教方式,正是他胸怀全人类的表现。
春节期间,一位中学时代的同学突然因脑溢血猝世。而让我吃惊的是前两天他还骑着摩托车来我家作客,与我互祝新年快乐。想不到这一分手竟成了永别!
载于1944年11月1日贵阳出版《世光杂志》四卷二期。(陈柏绿摘写)
上课时,我总想方设法把她请进课堂:细述“圣事礼仪”与“奉献生活”,或品味“解读人生”,或引领孩子在“普世教会”“神州大地”遨游,或解读“信德论坛”。
他说:妇女生产的时候,感到忧苦,因为她的时辰到了,既生了孩子,因了喜乐再不记忆那苦楚了,因为一个人已生在世上了。(若16:21)十字架是这种看法最有力的象征。
通过神父的分享教友们知道了:圣诞之夜,是天主父为我们亲手拉开了救赎的序幕,主耶稣降生于世,给我们带来了平安,幸福与爱。
这其实不仅是基督徒的特色,也是一项普世性使命,它植根於我们共同的人性,是我们身为人的本性。
看似卢德的个人经历,反映的却是天主对人类的拯救计划,天主救恩的普世性。
在天主与人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天主的爱,从原祖父母犯罪到人类的败坏,以至天主用洪水灭世,主还是没有放弃人;在人与天主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骄傲,自以为是到最后寻求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