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体死后会腐烂,而灵魂继续存在。尽管在最后审判时每个人的身体也要复活和灵魂结合,天堂的幸福主要是我们的智力和意志所在的灵魂的幸福。
在哲学家眼里是向死而生的人生观,生命的支票是在心脏停跳的那一刻便宣告了过期作废。孔子也说过,不知生,焉知死?于是有人推论,孔子乃至所有的人都没有关注死亡的习惯。
当年,圣若望保禄二世跟我们谈论了我们25年前的问题和处境:共产主义的结束。而今,立陶宛主教团主席表明,我们期待教宗方济各,期待他对我们讲述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处境,并带给我们希望与省察自己内心的能力。
圣保禄宗徒明确教导我们爱是诸德的灵魂,爱是含忍的,爱是慈祥的,爱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作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理同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信神与不信神的问题。信神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灵魂的归处,不信神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理想的实现。
这位癞病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你若愿意这一句,他深知自己的卑微和见识的狭隘,虽然殷切盼望被耶稣治愈,但这样是否对自己有益?
因此,天主偏爱小孩子,向他们启示自己;我们与天主会晤的方式就是俯下身子,做个心谦的人,因为祂曾屈尊就卑,贬抑自己。
当谈到现今这座去年刚刚祝圣的小教堂的筹建过程时,任神父哽咽了,泪水禁不住划过了面庞。这是感恩的泪,这是喜悦的泪,这也是感叹筹资建设艰辛不易的泪。这座教堂倾注了神父的大量心血、泪水和汗水。
耶稣基督之所以来到人间,目的就是为了救赎普世,拯救人的灵魂。教会是奉派为人行关于天主的事,同情无知和迷途的人(参希5:1,2),是医治灵魂的医院。
既然阴阳是一个整体,脱体而出的灵魂就难免误打误撞,碰巧穿越时空的岔路而误入冥府的“歧途”的事就难以避免。在古籍里,灵魂偶尔穿梭阴曹地府的事屡有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