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人相处时,神父总是将他喜乐的目光投向别人,将充满热情的笑脸给予别人,这样的积极心态来自他与天主相遇的经验,因为他是一个常常祈祷的人,常常在祈祷中奉献交托的人,为别人,为自己,也为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已经是生活在喧闹中,饥渴的心灵在躁动中不安,只有在祈祷中,我们才能与主相遇,只有在静中,我们才能更加明了天主的旨意。
30多年没见面的师生,一次在14路车公交车上偶然相遇了。王老师,你去干吗?我去教堂。你信教?是呀!一阵热聊之后,学生对王学美说:欢迎常去我家做客。回家之后,这位学生便和她的哥哥说:王老师还信教呢。
在寻觅您如此长久之后再与您相遇,我们会跟那些带着信仰与希望先我们而去的人一样,重获我们在人世间认为的真正美好的一切!钟声响起。天堂之门已经打开。
万万没有想到阔别了24年的大教老同学今天竟然在天主的殿堂里与她相遇了。相谈之后我知道了她是如何从教外人到基督徒再到传道员的。
人性作者写下在这历史事件中天主与他的相遇,给他的拯救,这已是从救恩的角度来处理/理解该历史事件,这就正如我们说:每天起床看见太阳从东方升起,天主又赏赐了我新的一天!
基督信仰生活需要被滋养:透过专心聆听天主圣言,而且尤其是透过朝拜圣体──与天主相遇的特殊地方──为培养出个人与上主的关系。
在为这位前辈祈祷的同时,忆起去年初秋曾在台湾东海岸与其相遇的时光:在两三天的短暂接触之中,我们曾一起祈祷、用餐、聊天。当地教会神长们的相互关爱照顾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亚恳主席团精彩讲座各小组根据讲座内容展开积极讨论Fr•jun透过厄玛乌两位门徒与主相遇的故事感悟到:爱是一个选择,我们可以自由地去选择,但不是所有的选择都能让我们获得自由。
、圣咏团、司琴、音响等)的配合及服务,其参与度直接影响到弥撒的整体效果;第三,关于阿门的理解,在经文后回答是表示我希望如此,在领圣体后回答是表示我相信、我愿意、我盼望;第四,领圣体后需静默,此时是与主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