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知道那个父亲会作出愤怒和绝望的反应,因为自己的孩子死了。耶稣就叮嘱他守护那在他心中点燃的小火苗,即信德,并对他说:‘不要怕,只管信。
2008-7-25星期五晴晚祷默想时想到,在现世角度来看,信仰为什么总与痛苦牺牲相联系,基督降生事件给予了希望,却以现世角度常常予人绝望。
教会牧者和工作人员应该通过弥撒,帮助治愈那些“受绝望折磨的人”。文件还鼓励使用亚洲的标记、音乐和价值,“以确保礼仪在亚洲人心中引起共鸣”。
教宗说,默观圣母玛利亚能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的许多妇女,她们默默无闻地作出牺牲,为了抚养儿女和全家的生活而肩负起重担,“在绝望中仍怀著希望”(罗四18)。
透过洗者若翰的洗礼,许多人到约旦河去洁净自己,那里的水象征着人类的罪。耶稣的首个公开的举动,就是将自己浸到约旦的河水中。有一天,这些罪恶的浪涛,最终将祂的生命淹没,甚至在十字架上断送自己的性命。
今世自愿拒绝天主的人,将永远处在悔恨与绝望中,这就是地狱,当然地狱也不是物质的场所。那么和什么东西相比较呢?当然与世俗之福相比较的,两相比较就可看出贵贱高低。
这个看似可笑的举动,实则透露出加沙地带基督徒团体,尤其是青年多年来所受的挫折、沮丧和绝望。对加沙地带大部分的居民而言,这张通行证相当於他们「脱离监狱」的美梦成真。
这位神长表示,人民十分焦虑、倍感绝望。德克斯特主教说:「我们非常指望你们的团结关怀。在庆祝童贞荣福玛利亚升天的这一天,我们恳求圣母玛利亚在这些遭受地震重创的灾民心中重燃希望。
在生活艰辛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孤儿院的孩童们没有向绝望屈服,而是给教宗写信恳求帮助。
我们或者欣然接受天主的爱,被他的光所吸引,或者拒绝他的爱,选择永恒的孤独和绝望。虽然我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接受天主的爱,但死后仍然需要“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