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解释,现代人视宗教是个人的事,与社会群体生活无关。社会普遍以一个人的生产力来衡量他的素质。他续说:“当人们着重物质利益,把精神的需要搁置一旁,这就是本地教会一个很大的挑战。”
透过这部作品我们分享了教宗在他的司铎、牧职及灵修生活中的慈悲经验。帕罗林枢机则强调《天主的名字是慈悲》一书几乎在引领读者进入慈悲的奥迹。慈悲是基督徒的身份证。
胡弟兄说,在我有生之年能为天主做点事,是天主的恩赐,修建好教堂也是我多年的心愿,再苦再累只有一个字,值!我在教区的培训中心工作,培训中心的西边就是教堂,他们的工作过程我经常能看见。
对于人为制造的危言耸听,即所谓梵蒂冈就地方天主教会团体采取的政治-外交协定说,帕罗林枢机丝毫没有涉及,而是明确指出在与北京的接触中,圣座的首要意图是使中国天主教徒的信仰生活更加容易、推动所谓官方和所谓地下教会的和解
整个朝圣和拜苦路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要深刻默想耶稣的苦难和救赎,并激起自己对罪的憎恨,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将荣主救灵、尽力福传放在生活首位,且该持之以恒的坚持。
然而,如果我们不把上主作为我们生活的主,不接纳祂的统治方式,我们很难相信耶稣就是普世的君王、历史的中心。教宗然後逐一讲解了当天福音中三类人:观望的民众,十字架旁的一小群人,以及被钉在耶稣旁边的强盗。
他们渴望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设法使自己感到是教会生活的积极成员,福传的主体而非纯粹的对象。陪伴:灵修、心理、培育、家庭,以及圣召,这每一种陪伴对青年都极其重要。
无论是圣职人员,还是平信徒或修会会士,基督的众门徒都肩负使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代都要在万民当中做光做盐,做酵母,好使众人看见他们的善行,光荣在天之父。难道在中国的教会的使命能有所不同吗?
盐水这个偏远的区镇,人民长期生活贫困,各种异端教盛行。
交流中,他们十分想了解的是中国的弥撒圣事,中国政府对信仰自由的态度,尤其想知道中国教友们日常的生活。我向他们一一作了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