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镇邦街附近设立小圣堂,约于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才进入盐埕片区,1908年由法籍都必师神父主持建筑、施工,在盐埕片区今红星巷2号(原24号)建成一座400多平方米的天主堂———若瑟堂。
到我们小镇上时,父亲来车站接我,我简直有些不敢相信,刚刚四十岁的父亲头发已经花白,消瘦得令人寒酸。父亲见到我,赶快卸下我身上的行李,我什么也没拿跟在父亲的后面,但双腿却像灌满了铅一样沉重。
要请他们入座,由有名望的教授、名医、企业主教友给他们讲讲教理,赠送每人一张有“圣诞快乐”的小圣婴像,让他们带回家,带着平安高兴而归。
有些村民的房子被洪水冲毁,家具、日用品以及小牲畜冲走不少。形成山洪的原因主要是雨水太大了。听当地教友讲,大暴雨从8月10日晚上9点钟一直下到11日凌晨3点多钟。这两个村子教友不多。
尤其里面那一个个藏着智慧、快乐、理解的小故事,再加上故事后作者一两段总结的话,有着哲理、有着睿智,而更多的是温暖。不容置疑,悲观的我被感化了,凡事都看开些,乐观些。
我当时内心欣喜且爱不释手,认为我圣教会也好不容易出版了刊物了,虽然较社会上多种多样的报刊显得小而可怜,但毕竟是教会的、故实是难能可贵。
到残婴院第一件事:朝拜圣体,到小圣堂用嘹亮的歌声和拜圣体的经文,赞美天主。吃饭前集体唱天主经,郝盛花院长拉着我的手说:“到我们这参观访问的人不计其数,我还没遇到这么懂事、热心的好孩子。”
课间,学员们有的互相讨论、彼此交流、分享感受;有的在教室旁边的小圣堂虔诚朝拜圣体、热心诵念经文;还有的忙着给教外朋友沟通讲解、传播福音。
李主教弥撒中的分享让教友们领悟到:天主的慈悲是长存的,天主的爱是无私的,我们不仅要为自己祈祷,救自己的灵魂,更需要为冷淡的兄弟姐妹祈祷,关心,帮助贫困的人,把慈悲天主的爱带给更多的人,让他们走进即将来临的圣诞,用喜悦的心期待小圣婴的到来
家门口的一家副食品杂货商店,老板是位诙谐幽默人情味很浓的人,经常去那小店里买东西,来往间和老板也就成了熟人。每一次的货币商品交换,都是在开心愉悦的氛围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