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与法律,包括公民团体的项目,应该追求包容的精神,以开拓对话与相遇的空间,使一切形式的压迫、绝对的控制和自由的缺乏,化为悲痛的记忆。
像忏悔(简称)一文,如此坦荡地直面现实,揭短不怕丑、纠错不畏难、疗毒不怕疼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和胆魄难能可贵,着实令人感慨与喝彩!
他教导我们,不论职位高低,能力多大,应有谦逊服务和爱人的精神,这种精神要脚踏实地去实行。我们应该俯下身去,为那些穷苦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人们精神充沛、让人们昂首阔步,不要只为物质的满足而疲惫,也当以精神生活为终向。把忍辱、受苦不再被视为结束生命的召唤,而是被视为拥抱幸福的条件。
这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有些阿Q精神,但用美国基督徒哲学家BeatriceBruteau的话说,这是一个基督徒赖以为生、引以为豪的绝对乐观主义(RadicalOptimism)精神!
来到大陆的第一天,看到首都的高楼大厦比比皆是,沿途不少巨型广告标示「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北京精神,但没想到随意问当地市民甚么是北京精神时,他们却答不出来。
这也是基督徒的精神。在山中圣训中,耶稣很清楚地讲出法律的心态和止于至善的心态的分别。
博爱精神所包含的宽恕、恻隐、怜悯皆属福音喜讯的一部分,也可说是基督圣训的核心,所以耶稣在他的讲道中曾多次反复强调宽恕怜悯,更让我们永远以宽恕精神对待邻人、近人和所有亏欠、得罪、伤害自己的人。
获得圣经的知识辅导,学习和借鉴外地福传的好作法好经验,感受荣主益人活动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使自己信,望,爱三德灵性素养得以提升,善度基督徙的信仰生活,“信德”已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一些教友不可或缺的精神补品
打开天主教会在中国福传的历史画卷,我们不难看出,从利玛窦神父走进中国大门,到民国初期的雷鸣远神父等,这些传教士为了福音的传播,远渡重洋、跋山涉水,远离故土家园来到华夏,甚至把自己的生命也奉献给了中华民族,他们这种博爱精神正是在回应主的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