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以后我总觉得身体不太舒服,由于当时家庭经济拮据,始终没有去看过医生。直到婚后七年的一天,当疼痛实在无法忍受时,我才到医院去检查,检查结果是卵巢囊肿,如果动手术以后百分之百不能生育。
修院对于刚入学的修生要求上交手机,这对于刚到这里的很多弟兄都是挑战,一开始我也很不舒服,感觉没有手机就会很烦躁,不能静下来。
教会安静的氛围、神父们温和的态度以及教友之间不疾不徐的互动,都让人觉得很舒服,让人慢慢地回归到自己的生活本分中。
一双地摊上淘到的鞋子,他逢人便说:这双鞋子,15块钱,舒服。每次外出吃饭,他都看不惯浪费,总是说:打包明天还好吃,不要浪费。连还剩不多的饮料也舍不得丢掉,看到家人扔,他会批评。
阿尔菲里指出,教宗“有时候会呼吸不过来,这种感觉很不舒服”。提到教宗深爱教会、不遗余力的性格,这位医生表示,他“持续工作、阅读、签署文件,妙语如珠”。
他们如果能够有漂亮舒服的汽车,在暑假中能够出外度假旅行,便沾沾自喜自满自足。许多神职入员也不能超脱这种享受主义。
二十年前,我就觉得乡下好舒服,空气新鲜,风景好,又没有交通拥挤,现在这种好感更加强烈了,当时的年轻神父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他一方面招呼我坐下,一方面仍在应付许多事情,我感觉到这个小村落的每个人都是他要照顾的
其实我们什么也没有做,只是聆听而已,只要给他一个吐露心事的机会,他就立即感觉舒服许多,因他已把他的情感表达出来了。事实上,聆听者如此有用,是因为他起了一个共鸣板的作用。
另一个教友文慧谈到:“每次来教堂过节,虽然这里住的没自己家里舒服,但是在这里我除了能和其他的主内弟兄姊妹分享信仰之外,我也来敬拜天主,看望神父修女们,这样不但使我感到家的温馨,也得到内心真正的平安。”
如果我们只考虑自己的舒服顺畅、平安喜乐,对他人的疾病、灾难、困苦、忧患、熟视无睹不管不顾,那就违背了耶稣让我们应该具有的慈善怜悯、“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福音精神,与基督的训谕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