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塞尼经师长原本应该在4月20日与欧洲犹太经师协会一同拜会教宗,但由於罗马犹太教前任经师长托阿弗(ElioToaff)辞世,迪塞尼经师长推迟了访问日期。
肯尼亚警方和抗议伊斯兰经师阿卜杜尔•罗格被杀的示威民众发生冲突,当局和舆论指罗格招募青年人,然后在将他们送到索马里参加伊斯兰势力武装力量。
当天礼仪的第一篇读经选自《宗徒大事录》,记载教会的首位殉道者圣斯德望斥责那些把他解送到公议会的百姓、长老和经师,说:「心耳未受割损的人啊!你们时常反抗圣神。」
教宗阐明:「为了走出现况,司祭和经师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一条金钱至上的道路,他们付出代价,买来沉默,目击者的沉默。有个看守的士兵在耶稣死后,立即宣认说:『这人真是天主子!』
福音内容显示一些经师和法利塞人对耶稣的态度感到惊讶,因为祂的弟子们没有遵行传统的沐浴仪式就拿起食物。经师和法利塞人认为“这种行为的方式违反了宗教惯例”。
教宗解释道,耶稣由此教导我们提高警觉“注视”:我们应谨防“在信仰生活中口是心非的人,比如那些经师”,为的是“不变成他们那样”;我们应当“注视”那位寡妇,以她为榜样。
在大众的眼里,同这位“穷寡妇”相比,当时的经师和法利赛等人士,不仅生活富裕而又有尊严,更代表了犹太人中“虔诚而圣善”的“信仰模范”。
拉丁美洲犹太教大会执行长、阿根廷籍经师埃佩尔曼(ClaudioEpelman)在贝尔格里奥枢机担任布宜诺斯艾利斯总主教时就已与他相识。
当天礼仪的福音选自《路加福音》,叙述经师和法利塞人自以为义。耶稣则向他们表明唯有天主是义,并谴责他们「拿走了智识的钥匙」,「以致自己不进去天国,也不让别人进去」(参阅:十一47-54)。
面对经师和法学士的教导,尽管他们讲的是实话,但想的却是另一回事,因为他们所讲的无法进入人心。相反地,耶稣的教导使人感到惊奇,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