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教会内最能引起共鸣的模式,因为教会希望和当代人做朋友。我相信教宗方济各能将卢恰尼教宗所开始的模式发扬光大。
福音中那位纠缠不休的朋友坚持得到他所要求的一切。教宗从这点对我们祈祷的质量进行反思。他说:我们如何祈祷?我们是出于习惯,虔诚而安静地祈祷,还是勇敢地向天主祈求恩宠,祈求我们所需要的恩宠呢?
但不管怎样,你要守规矩,讲良心,有道德;如果你做善事,不一定会有善报,或许还有人说你虚情假意,说你别有用心,但不管怎样,你要做善事;如果你成功,身边不一定会簇拥着鲜花和掌声,或许还会招来假的朋友和伪装的敌人
朋友,准备自己吧,天主只拣选有准备的人。
但有一次,我很吃惊地从一位朋友口中听到:““信德”都快成了乞丐报”。对此,我只是淡然一笑。想来他说的也有道理。
我有个医生朋友,她看过化验单和病历诊断结果后说:“如果住院就得花几万。这样吧,我给开几种药,到医药公司批发,在家里输液吃药,还能省一些。”我就按她说的在家治疗,隔半个月检查一次。
对这一波波的示威行动,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发出迫切呼吁,他表示分担伊斯兰教朋友因信仰受侮辱的心境,他也再次强调了言论自由权。
长大工作以后,曾有一位信佛教的朋友对我说:“你心地善良,和佛一定有缘”。听了这样的话,我也只是淡淡的一笑了之。
走在路上或约见朋友之前,更要掏出随身携带的小镜子时不时地照上两下。镜子让我可以看清自己,找出不够美观的地方加以修正。如果没有镜子,人可能会对自己的相貌一无所知。因此,每个人都离不开镜子。
(得后3:6)便可知道哪种朋友是“恶友”了。其次,分清之后,还是有很多人执迷其中,不肯戒避。他们常常会说出一大套“道理”。有教友会说:现在社会是这样的,我又有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