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去世后,儿孙们原来不进堂的进堂了,原来进堂少的进堂多了,就连她的几个读小学的孙女、外孙女主日也都进堂,争着读经和念信友祷词。儿女和教友们还为她求了一百台炼狱弥撒。
《默示录》写道:我立在门口敲门,谁若听见我的声音而给我开门,我要进到他那里,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三20)。让我们想像一下,主耶稣在敲我们的心门!
而在这四者当中,只有基督宗教宣称其创始人之坟墓是空的,祂复活了。犹太人信仰之父亚巴郎死了,而从未有关于他复活的说法。在佛经及一切有关释迦牟尼的记载中,无一提及他死后曾向其门徒显现的事。
我后来在北京遇见一位年轻神父,他说在小修院当学生时,常看我在信德报上发表的这些礼仪小文章,对他帮助很大,爱上了教会礼仪。他现在在罗马安瑟尔莫礼仪学院学习礼仪。
国外发生的大事、小事,邀请大家为其代祷;下午为有需要的姊妹做手工,织毛衣、毛裤、手套、袜子等;时常也会看见她手拿念珠,在房间里或小堂里或外边散步,为修会的恩人、家人、亲戚、朋友、姐妹念玫瑰经;不论刮风下雨都坚持进大堂参与弥撒
从教堂回来后,母亲如饥似渴地读圣经,也进堂里听神父讲道,逐渐明白了好多的信仰道理,之后坚定不移领洗入了教。后来,在母亲不断讲解和祈祷下,建红姐妹三人逐步认识了基督。
他以《圣经》为钥匙,开启现实生活中的信仰大门,从简单的日常事例中,如何彰显天主的超性大爱。使学员们耳目一新,灵性生命得不断地到提升,为今日福传开辟了一条广阔而深邃的途径。
教宗接着说:永恒的天主进入了时间内,临在于每个时代,使基督信仰保持常新。教宗指出,我们从不应该把基督信仰看成由福音的芥菜籽成长的树,经过生长、结实,终有一天会老去,走到生命的尽头。
点弥撒结束后,我准备回家,在路口听见后边有人叫我的名字,回头竟然是宋神父,他又一次邀请我加入福传的行列,他的言谈依然很简单:我们每个星期六晚上都在那个广场上福传,用不了多长时间一起去吧,你父母还没领洗吧,劝他们进教吧
大家最兴奋和高兴的就是店里每年都组织到佘山去朝圣,亲去圣母妈妈面前跪谢感恩……我也曾收过教外孩子工作、学习,他们现在有的已进教,因为我们时时处处都想着做好榜样,让教外的孩子感到教会是个大家庭,充满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