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在革责玛尼的庄园所受的苦楚,祂痛苦得汗滴如血,多么强烈的情感表现,但祂却从祈祷中获得巨大的勇气。当我们感到纠结、痛苦、难过的时候,祂也知道我们内心所想的。
这真福及成圣的道路似乎引向失败(参阅:玛五1-12)。然而,正如《默示录》告诉我们的,胜利的是那些手持棕榈枝的圣人们,而不是世界。圣人们邀请我们站在他们那一边,即那被称为圣的天主一边。
教宗以弥撒选读的《玛窦福音》为省思的题材,表明生命的最终意义如同十童女的比喻,必须出去迎接新郎(廿五1)。这新郎就是爱了教会,并为她舍弃了自己的耶稣(弗五25)。
在这层意义上,我在一个未成年再教育中心主持忏悔礼仪,并探访救助爱滋病患者的‘慈善撒玛黎雅人’之家,具有重要意义。
东方古老教会不承认451年举行的加采东大公会议,其中包括埃及的科普特东正教会、叙利亚东正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埃塞俄比亚东正教会、厄立特里亚东正教会和印度的玛兰卡叙利亚礼东正教会。
在这层意义上,撒玛黎雅人的比喻在今日技术至上和超连接、人们越来越只顾自己小圈子的社会中,呈现一个新幅度。宗座生命科学院已将姑息疗法作为自己所要努力的首要工作。
然而,福音提出了「不会消逝」的三项事物,分别是:施舍、祈祷和禁食(参阅:玛六1-6,16-18)。「祈祷恢复我们与天主的关系;爱德恢复我们与近人的关系;禁食则是与自己的关系」。
一位英国出版人──玛公·梅哲礼(MalconMuggeridge),他本来没有信仰,但在见过德肋撒修女后,被她那种基督徒的芳表所感动,而皈依了天主教。
(玛7:7)于是他开始向神祈祷,求他赐给自己内心的平安。而他的心情,真的很快就恢复平静了。
他在橄榄山园明显地告诉伯多禄宗徒:‘把你的剑放回原处;因为凡持剑的,必死在剑下’(玛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