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电台讯)凡劳苦和负重担的,你们都到我跟前来,我要使你们安息(玛十一28)。教宗方济各7月9日中午在诵念三钟经前的讲话中,省思了耶稣的这句话。
耶稣不劝人按照斯多亚主义哲学家的方式,以英雄主义的态度来忍受痛苦处境。耶稣分担人的痛苦,一遇到受苦的人,祂的内心就涌出慈悲之情,这是基督信仰特有的态度。
当与一个人的意见不统一时,当受到人有意无意的讥讽斥责时,当有人侵害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当看到人强横霸道或狂妄自大时,当遇到虚伪阴险或玩弄两面手法的小人时,心里就会产生抵触、防卫、厌恶的情绪,以至对这人有一种不好的看法
非常明显,耶稣让我们醒寤的含义则在于心灵的警觉而非肉体的不睡不眠,因为只有心灵的醒寤不寐,我们才能分清所面临的美丑善恶真假,进而避丑趋美、弃恶向善、去伪存真。
教宗直言不讳地说:「不,偶像在你心里。我们今天必须提出这个问题:你心中、我心中的偶像是哪位?那是个隐晦的出口,令人自我感觉良好,从而远离永生的天主。」
但是现在,随着我对一些事情的深入了解,我终于对这句话产生了怀疑。肚子没吃饱就是贫穷,但是,贫穷不一定就不能讲礼仪。那些穷乡僻壤的农民,他们身上的那种质朴,本身就是一种“礼仪”。
教宗在弥撒讲道中指出:“天主圣神在爱和彼此接纳对方的差异中建立合一,只有圣神能够使人类脱离追求现世权力的欲望,不企图统治,不使一切一律化的引诱”。
耶稣知道,然而,他选择不退缩。他交付自己--不是出于软弱,而是出于爱。一种圆满成熟的爱,以至于不惧怕被拒绝。耶稣不是被捕,而是自愿被捕。他不是被捕的受害者,而是主动奉献自己。
教宗进一步说:“不要让这些贫穷的形式占上风!在这方面,这些忧伤日子里的那些教会的牧人让人们听到他们的声音。
教宗指出,“为医治由那看不见的微小病毒导致的疫情”和那“看得见且深重的社会不正义”造成的病态,我们必须“以天主的爱为起点,将边缘地区置于中心,卑微者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