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基督的天主与人同行:感谢祂,才得以构建了爱的文明”。为此,教宗激励罗马和非洲大学生们“在教会和社会内努力实现智慧爱德,这是迎接当代历史的巨大挑战所必需的”。
‘……却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他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7-8)。
试想,在日常的生活中,当我们与人交谈,而那人却心不在焉时,我们会作何感想?更何况,来到教堂我们面对的是在天大父,理应更谦卑地听从他的指引和教导。其实,在参与弥撒之前,作为基督徒,就应该有充分的准备。
我听见由宝座那里有一巨大声音说:这就是天主与人同在的帐幕,他要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要作他的人民,他亲自要‘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天主;他要拭去他们眼上的一切泪痕;以后再也没有死亡
天父的圣言基督面向每一个人,寻求与人建立救恩对话。《默示录》中指出了基督对每个人的态度:看,我立在门口敲门,谁若听见我的声音而给我开门,我要进到他那,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默3,20)。
「藉著耶稣、降生成人的慈悲天主,现在是时候在人的心头上书写,给人类的不幸带来确实的希望:祂带来的不是造成天主与人彼此疏离的外在法律,而是深入人心、使人获享自由的圣神的法律。
怎样才能在省会与区会之间创建真正的团结,以便在财政与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与缺乏的国家之间不会存在双重的培育?这些都是道明会需要处理的课题。
然而,与基督的相遇则令扫禄明白,真正需要对抗的敌人是控制世界的“恶神”,“不应与人对抗,而应对抗那激起他们行为的邪恶”。
人与人、国家与国家透过对话而彼此信任“乃是建设一个太平世界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宗也勉励各国照料我们的大地,他说“减少污染排放并实现整体生态的承诺既紧迫又必要,我们应首先有所作为,否则为时太晚!”
教宗常说要‘与人相处’,这意味着懂得奉献时间、发现与一同相处的人和家庭的富饶。”枢机最后谈到,这需要付出很大牺牲,因为我们众人都喜欢遵行惯例和那令我们平静、安逸和舒适的环境。但这不是信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