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不是抽象的,而是活生生的与人相遇的一位,他是“亚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路二十:37)他像朋友一样同梅瑟来往(出三三:9),在《雅歌》作者的心目中他是爱人。
印度的德肋撒修女为什么能够爱那些贫苦的人、被遗弃而无家可归的人,她不嫌弃他们污秽与丑陋的外表,其根源也就在这里。
晚上念完晚课对着苦像诉开了苦:“主啊,别人传福音马到成功,你看我真无能,那怕扔块石头到水里,也能见个水花听个声响,可是我什么都没有,真如依撒意亚先知所说的:有谁会相信我们的报道呢?”
答唱咏则选自路加福音记载的圣母玛利亚答复她的表姐依撒伯尔的称颂上主的话。圣母这段话的开头是“我的灵魂颂扬上主”。教宗解释说:“颂扬意味着赞颂天主的伟大。
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选择信靠依赖,阿姨说:自己的目标与榜样是穷人的德肋撒姆姆,当然目前还差很远呢。教会内还有很多像小治阿姨一样的善心人士。
我怎么到处找不到《依撒意亚》先知书呢?以上这些信息是我在信仰生活的途中有意无意在教友与神父的交往中遇到的一些幽默生活片段。神父作为天国路上的引领者,生活在教友们中间,与教友们建立的是鱼和水的情谊。
看路4:17-19的记述:有人把依撒意亚先知书递给他;他遂展开书卷,找到了一处,上边写说: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因为他给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贫穷的人传报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向盲者宣告复明,使压迫者获得自由
莱孟之前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撒威尼任本堂,长久以来他的骄傲使他经常抱怨自己命运不佳,勃勃野心使他将目光投向维亚奈所在的地方——亚尔斯。
子时时分,堂区举行盛大隆重的迎圣婴大游行,神父捧着圣婴,礼仪人员点着蜡烛,撒着玫瑰花瓣,缓缓的走在前面,乐队、唱经班紧随其后,教友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迎接耶稣圣婴的到来。
到了亚巴郎时代,他为了听从天主的命令,竟不惜把自己的独生子依撒格,作为牺牲奉献给天主。这一祭献又一变而为民族性的代表祭献。在亚巴郎打仗胜利归来时,大司祭默基瑟德以饼和酒给天主奉献感恩祭。